电视剧《知否》是一部古装言情剧,虽然原作者一直强调是一部架空类小说,可是在这部剧拍摄后,大家依然看到了宋朝的影子。
在第二集中,年幼的顾廷烨来到盛家,遇到了盛家长子长柏,因看到一图,想找长柏借阅,长柏拒绝,说满东京城的儿郎都如你一般纨绔,收复燕云十六州只能是痴人说梦。这种种演绎都说明,电视剧把历史背景摆在了大宋朝。
历史上的宋朝,因为武力不足,常常被外族势力欺负,总让人觉得这个朝代很弱。其实大宋,除了军事实力有些孱弱之外,其经济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看过《清明上河图》的小伙伴一定会为那十里繁华所吸引,愿意回到那图画之中,做一个贩夫小卒,感受那大宋的繁荣昌盛。
大宋朝的商业繁华,酒楼林立,自然美食也香溢满城。
盛明兰大婚之后,新婚丈夫顾廷烨去樊楼为其打包了鸭爪子、羊肉泡馍还有蒸螃蟹等等吃食。
此樊楼在《知否》中的出镜率还非常高,撇开这部电视剧,这个樊楼是不是有些熟悉,对,《水浒传》中林冲与陆谦就是在这吃酒,目的就是为了调开林冲,给高衙内创造机会调戏林娘子。宋江带着柴进、燕青等人到东京找李师师后,也曾上樊楼吃酒。
这个樊楼为何如此吸引众人呢?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逆风解语
宋代酒楼林立
宋代由于商业发达,其酒楼也栉比鳞次,樊楼就是那千家酒楼之一。矾楼原名白矾楼,后来更名为丰乐楼,一说为樊楼。
相传樊楼为北宋东京七十二家酒楼之首,风流皇帝宋徽宗与京都名妓李师师常在此相会。
在宋代话本《赵伯升茶肆遇仁宗》曾用引一首《鹧鸪天》词说:“城中酒楼高入天,烹龙煮凤味肥鲜。公孙下马闻香醉,一饮不惜费万钱。招贵客,引高贤,楼上笙歌列管弦。百般美物珍羞味,四面栏杆彩画檐。”
可见这樊楼在宋时的影响力,在《知否》中小公爷也曾经提到过樊楼。
《知否》第二十集中,小公爷齐衡为能迎娶明兰,就想了一个新鲜招数,去樊楼请了大厨做席面。
可见在当时,大户人家请樊楼厨师到家里做席,也是常有的事情,并且在当时是极其有面子的事。
小公爷要让母亲吃个“新鲜”,这个新鲜是什么呢?就是现做现吃的爆炒,樊楼师傅做好菜后,郡主娘娘掩帕尝了一嘴,赞其果真鲜嫩。
实际上炒这种方式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际。
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曾详细描写过“炒鸡子法”:“打破,著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擘葱白,下盐米、浑豉,麻油炒之,甚香。”
樊楼的炒菜能赢得大家的赞赏,可见樊楼在北宋的影响力了。
《东京梦华录》曾这样描述樊楼,“三层相高、五楼相向、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
可惜,后来这个北宋酒楼之首,还是毁于了战火,可是历史却在记忆深处,再一次让樊楼挑起了舌尖上的回忆。
樊楼在《知否》中多次被提及,小公爷大考时,也曾在樊楼包下房间,以备考试,甚至在大婚后也时常与新婚妻子去逛樊楼,顾二叔在新婚之夜也去樊楼给明兰买回鸭爪、螃蟹等等美味吃食。
可见樊楼在当时是多么热闹,那夜深之时无以安放的肠胃,总会在樊楼找到寄托。
莼菜鲈鱼羹的雅致,是文人心之向往
盛明兰虽然样样出众,可是写字却很难拿出手,每每写出的字都让先生摇头不已。
严厉的先生因为明兰的“丑书”没有少罚她,可是无论怎么练习,明兰的字都无法让人满意。
一次,明兰写得字实在太难看,先生又准备罚她抄写,聪明的明兰为了缓解抄写的压力,决定用美食去贿赂先生,于是就说给先生做莼菜鲈鱼羹,再加上三鲜笋炸鹌鹑,先生知道明兰的手艺,忍着口水答应了暂且缓她几天。
可见在美食面前,吃货是绝对无法忍住那种诱惑的,如果要严刑拷打,那就用美食撬开他的嘴巴。
“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这是西晋.张翰的《思吴江歌》。张瀚又说,“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这里面提及的莼菜羹、鲈鱼烩,都是他因为思念家乡而引起的感叹。
后来“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好吧,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思念家乡时,居然想起的都是美食。在《旗袍美探》中,海归苏雯丽一回到上海,想念的美食居然是“葱油饼”,可见美食在思乡之情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
皮日休在《西塞山泊渔家》中写道:“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遥想鱼米之乡的鲈莼之肥美,此时已经是垂涎欲滴了。
白居易在《偶吟》中写道:“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写完诗词的白居易没有忍住对于美食的向往,于是便前往苏州去品尝美食。
元稹《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诗人在偶然之间品尝到鲈鱼的美味,没有忍住,决定作诗一首,把那种美味记载到字里行间。
唐人如此喜爱鲈鱼,宋人自然也不甘落后。杨万里的《鲈鱼》其诗曰:“两年三度过垂虹,每过垂虹每雪中。要与鲈鱼偿旧债,不应张翰独秋风。买来一尾那嫌少,尚有杯羹慰老穷。祗是尊丝无觅处,仰天大笑笑天公。”垂虹就是松江的“垂虹桥”。诗人每次到松江都是隆冬,不得品尝四鳃鲈鱼,引为憾事。
范仲淹也曾作《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撇去范仲淹忧国忧民之思,也可以想见人们对鲈鱼的向往以及喜爱。
明兰所提及的莼菜是什么呢?这是一种水生蔬菜,它生长在江浙一带,尤以萧山湘湖盛名。
虽然西晋张瀚提起秋风起时,思念家乡之莼菜,可是莼菜的时令不在秋风后,而是春夏间。三四月,先长茎,未长叶时,可作“第一肥羹”。五六月后,叶舒长,味甜体软。等过了霜降,莼变得苦涩,生出细虫,就不能食用了。
但是从张翰秋风乍起思念家乡莼菜后,好多文人就开始惦念起莼菜鲈鱼。从而去品尝它,也把它写进了诗词,既是对风物本身感兴趣,也借由它的故事,寄托自己的情志。贺知章、白居易、杜甫、苏轼、梅尧臣、辛弃疾、杨万里……再到那位爱下江南的乾隆皇帝,都写过在江南吃莼菜的诗词。也正因为他们,“莼菜”经历千年也仍保持着新鲜的生命力。
《知否》中的先生是文人,文人食莼菜鲈鱼羹,不仅仅是因为美味,也有一种雅致之情,所以先生肯宽限明兰也是在情理之中。
心心念念的羊肉泡馍
顾二叔与盛明兰新婚之时,就上樊楼给她带回来很多吃食。
小公爷知道盛明兰爱吃,曾经偷着给她带过冻菱角和千层糕。
而顾二叔这样一个宠妻狂魔怎么会不知道“吃货”盛明兰的心中所求,这一生唯愿平安顺遂,有美食相伴。
就连明兰身边的丫头小桃都是吃货界的顶流,小公爷拿来冻菱角不知道如何处理,小桃三下五除二就把菱角掰开了。
明兰在许嫁之时,绣了鸳鸯戏水,丫环小桃感慨绣得栩栩如生,明兰说新嫁之人,肯定得绣吉祥的图画,难道还要绣清蒸鲥鱼,玫瑰酥饼。
新婚之时顾二叔去樊楼之上带回的“宵夜”羊肉泡馍,想必小伙伴们不会陌生。
在北宋时,大诗人苏东坡就写下“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羊羹就已经作为一种美食温暖着人们的肚腹了。在一部软玉温香的小说中,也许大家还无法感受到羊肉泡馍在八百里秦川的地位。
可是如果看贾平凹的小说《秦腔》,就知道一碗羊肉泡馍对于古老陕西的影响力了。樊楼作为北宋时的酒楼代表,也必然汇聚了各地的风味吃食。
也许在汴京城中,羊肉泡馍并不是主流食物,因为这里也汇聚了当时各个地方的美食。冬天的一碗羊肉羹,无论是谁都无法拒绝,特别是一个如盛明兰一般的吃货。
羊肉羹再加上掰成小块的馍,那种瞬间的温暖幸福,只有吃过的人才能明白。
宋代糕点的诱惑
在《知否》中,除了那些硬菜鲈鱼、鲥鱼、肘子外,那些精美的糕点也无法让人不垂涎欲滴。
宋朝是我国古文化的巅峰时期,宋朝时期的汴京汇集了世界饮食的精华,“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树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美国纽约《生活》杂志曾评选出年来影响人类生活最深远的件大事,宋朝的饭馆与小吃入选。
所以如果是吃货,能穿越到宋朝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当然你得挑对时间,千万不要挑到战火纷飞的时候。
如果避开金人的铁骑,吃货还是可以享受一下在平静生活中尽情徜徉美食的快乐。
北宋时期的开封出现了品种繁多、美味可口的糕点。如“东京三饼”(太师饼、状元饼、京东饼)、“东京三糕”(芙蓉糕、进士糕、重阳糕)、“东京三酥”(桂花大卷酥、蛋黄酥、三鲜莲花酥)。《开封糖烟酒志》记载,北宋糕点如今开封沿袭制作的仍有20多种,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三鲜莲花酥是开封著名的传统糕点,白面为主料,点心内的馅由三种不同的馅配合制成,有仙果之称。
剧中小公爷送给明兰的千层糕,就有很多种做法的,很多种口味,也很受欢迎,因为其卖相吸引人,味道独特,所以一直到现在也有这种糕点售卖。
现在的千层糕经过岁月洗礼,有了很多不同的种类,比如红枣千层糕、南瓜千层糕,甚至还有根据各地分味分出来的千层糕,比如榴莲千层糕、椰汁千层糕等等。
玫瑰饼就更不用说了,此饼是一种糖馅、酥皮的老北京特色传统名点。其做法是,要用妙峰山的鲜玫瑰花,摘瓣、去蒂用清水洗净后,通过腌制,与炒熟的蜜糖拌在一起,做成玫瑰馅儿,再用富强粉合成的面团,与发酵后的面团,分层折叠后做皮,将馅儿包好,按扁,成圆饼形,上印“玫瑰细饼”四字及鲜花图案。再经过烘炉烤制,玫瑰饼就做成了。
鲜花玫瑰饼历史悠久,是清朝年间宫廷御膳食品之一,在《知否》中出现确实有失考证,既然作者已经申明是架空小说,那就暂且不深究吧。
但是北宋的糕点确实是种类繁多,数不胜数,那些美味的点心,历经岁月的洗礼,让今天的人们依然心之所往。
美食所传递的历史,总是通过舌尖给人以最真实的感受,它无需多言,只通过味蕾的传递,就可以把岁月的日久弥香发酵成最深的感受,最纯的相思。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必删除,逆风解语。温馨提示,美食众多,饿时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