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吃鱼的时候,喜欢吃一些特别的部位,比如鱼泡、鱼皮、鱼籽这些,但是小编还是建议大家少吃或者确保没问题了再吃,因为这些部位容易藏着有害物!
1
鱼胆
青鱼、草鱼、白鲢、鲈鱼、鲤鱼等淡水鱼,其鱼胆中含有毒性很强的胆汁毒素,因胆汁毒素不易被加热和乙醇(酒精)所破坏。
因此,不论生吞、熟食或用酒送服,成年人一次摄食超过2.5克,就极有可能导致中毒,甚至使中毒者死亡。一条1-2公斤的鱼,鱼胆就能达到甚至超过这个剂量。
另外,在清理鱼内脏的时候,一定要摘除鱼胆。如果不慎弄破,一定要充分清洗干净,也要注意不要把汁液弄进眼睛。
2
鱼头
“吃鱼头补脑”的说法,在民间也非常流行。鱼头肉是很多人的心头好,光是看着一盘剁椒鱼头就直流口水了。但其实这个跟“吃鱼眼明”目一样,都是不靠谱的“以形补形”幻想。
鱼头最好少吃,鱼头普遍更易蓄积重金属,儿童不宜长期吃。
这是有研究数据支撑的,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超市和农贸市场上最常见的鲫鱼进行了研究:
测定结果显示:克以下的鲫鱼,鱼肉、鱼子、鱼皮、鱼脑的汞含量都非常低,数值差异也不明显,都低于0.02毫克/千克,远远低于国家限量(Hg≤0.5毫克/千克),所以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随着鱼龄的增大,鱼肉与鱼子的汞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但鱼脑和鱼皮的汞蓄积量明显上升。
克的鲫鱼,其鱼皮和鱼脑的汞含量略有上升;而克的鲫鱼,其鱼皮的汞含量比克以下的上升5倍,鱼脑的汞含量竟达20倍以上。
3
鱼皮
刚刚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鱼龄的增大,鱼皮的汞蓄积量明显上升,克的鲫鱼,其鱼皮的汞含量比克以下的多出5倍。
不过,鱼皮比鱼肉少那么多,就算有点重金属,但总量少。实在爱吃鱼皮,适量吃些无妨。
4
鱼黑衣
大多数鱼体腹内两侧,都有一层黑色膜衣。这层膜衣是鱼体内最腥臭、泥土味较浓烈的部位,而且含有大量组胺、类脂质及溶菌酶。
误食组胺,会引起头晕、恶心、胸闷、呕吐、腹痛等症状;溶菌酶则对食欲有抑制作用。
据《深圳新闻网》报道,深圳26人吃鲐鱼中毒,而这种中毒都是组胺中毒。
5
鱼籽
鱼籽中含有相当多的卵磷脂,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帮助,但吃多了容易发胖。而且鱼籽同时富含胆固醇,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一定要少吃。
鱼籽虽然个头很小,但烧煮时一般也很难将其烧熟透,食用后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因此,如果要吃鱼籽,一定要煮熟煮透,吃的时候也不要过量。
还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鱼籽不能吃,譬如河豚鱼鱼籽有剧毒,鲶鱼籽也有毒。误食可能会导致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
6
鱼刺
大概有人会暗自思忖,这个就不用专家来提醒了,难道会有人傻到吃鱼刺不成?那还真很有!因为有人说鱼刺钙含量丰富,吃了能补钙呀。
然而,鱼刺、鱼骨,大概是吃鱼时最令人讨厌的部位了。既不好吃,还容易卡着,着实难受。尤其是小孩,一旦卡着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为了这点钙实在不值得冒险,鱼刺卡喉了得不偿失。
鱼刺和鱼骨,跟我们的骨骼没有很大区别。钙含量很丰富,如果尽量捣碎还是可以吃的。但是,鱼刺里的钙虽然量多,但我们能吸收却很有限,对补钙起不了太大作用。
鱼龄越大,鱼脑和鱼皮中蓄积的汞就越多。在吃鱼时,鱼头和鱼皮一定要少吃,甚至不吃了!鱼胆,自然是万万吃不得的!
来源|四川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