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营养周肿瘤患者如何吃得营养,吃出免疫
TUhjnbcbe - 2024/9/17 15:11:00

年1月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

年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约.9万人

较年的.4万增加12.5万

增长率为3.2%

这意味着

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

每分钟有7.5人被确诊为癌症

很多人都“谈癌色变”

当不幸罹患癌症时

“如何去延长生命?”

成了大众心中千金难求的良方

所以更多人去追求如何治疗癌症

但往往忽略最基本生活方式——吃

肿瘤患者如何吃?

如何进行营养管理?

这才是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

和延长生存时间的关键!

01

那么肿瘤和营养之间

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

肿瘤对于患者营养状态影响——摄入少、消耗多,有20%的癌症病人直接死于营养不良。肿瘤病人营养不良短期危害是影响治疗效果,增加并发症,长期危害是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肿瘤患者营养管理的目的,一是满足患者的营养需要,改善其营养状态;二是增强患者免疫力,提高患者对手术、放疗和化疗的耐受力,降低复发风险,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提高生活质量。

02

如何判断肿瘤患者是否有营养问题?

患者可以通关以下三个指标自测结果来判断:体重,BMI,饮食量的改变。

可以通过测量体重和身高算出自己的BMI,即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假如您的体重为50kg,身高为1.7m,则BMI=50/2.89=17.3,而如果BMI<18.5说明已经存在营养问题了。

如肿瘤病人进食量减少超过一半以上超过一周,任何程度的饭量减少超过两周,只能吃流质,只能吃软食,或者恶心呕吐几乎吃不下东西,那必然存在营养问题。

在肿瘤治疗及康复期可以自我监控饮食量,参考上图,患者饮食目标要达到4分以上,如果体重下降要达到5分。

03

肿瘤患者如何“吃出”免疫力

维护免疫力需依靠多种营养素的联合作用,其中蛋白质扮演着核心角色。蛋白质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就没有免疫力。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也表明,对肿瘤患者进行合理的蛋白质补充可显著改善免疫状况,降低感染性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临床结局。

医院建议,肿瘤患者膳食摄入蛋白质提供能量占全日摄入能量的10~35%,其总量不应低于1.0g/kg/d。大部分研究证据显示,肿瘤患者的蛋白质摄入应在1.0-1.2g/kg/d,甚至更高。若体力活动下降且存在系统炎症状态,蛋白质可增至1.2-2.0g/k/d。安全性研究表明,在肾功能正常的个体,给予2g/kg/d蛋白质是安全的;但如患者存在急性或慢性肾功能损害,蛋白质摄入不应超过0.8g/kg/d。

在满足蛋白质摄入数量的同时,还应兼顾蛋白质的质量。对肿瘤患者而言,动物类蛋白(包括来自蛋类、奶类、禽畜类、鱼类和海产品等的蛋白质)和大豆类蛋白应占每日蛋白质总摄入量的75%以上。其中,大豆蛋白质含量很高,约为35~40%,是同等量猪肉的2倍,且氨基酸的构成较为合理,富含主食中缺乏的赖氨酸,可弥补肿瘤患者主食氨基酸构成的不足;同时,大豆含饱和脂肪酸低,并具有调节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可能作用,因此不失为肿瘤患者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食谱举例:

1、鸡丝干贝小米粥(蛋白质25g,碳水化合物40g,脂肪4g,热量Kcal)

食材:鸡胸肉50g、干贝20g、大米30g、小米20g、姜5g。

营养分析:干贝的营养价值较高,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丰富。干贝能够增强人免疫力,提升巨噬细胞活性,但钠含量因此需适量食用。鸡胸肉是高蛋白食物适合肿瘤患者使用。

2、虫草花干贝鱼片汤(蛋白质41g,碳水化合物19g,脂肪10g,热量Kcal)

食材:去皮鲈鱼鱼腩g、干贝30g、去皮冬瓜50g、虫草花20g、菌菇(干)10g、枸杞5g,盐1g,亚麻籽油5g。

做法:(1)干贝用温水泡发30分钟,沥干;鲈鱼鱼腩去皮切片;冬瓜去皮切块;姜切片。(2)浸泡菌菇及虫草花1小时,沥干,冷水倒入菌菇、虫草花和姜片煮沸,放入鲈鱼、干贝、冬瓜小火煮25分钟。放入枸杞、盐和亚麻籽油,即可食用。

营养分析:鲈鱼和干贝富含优质蛋白质,符合《恶性肿瘤患者膳食指导》所推荐的恶性肿瘤患者食物选择,“适当多吃鱼、禽肉、蛋类”,是理想的蛋白质来源。

04

常见误区

目前社会上还流传着种种肿瘤患者饮食的“误区”,对肿瘤患者造成很大困扰,严重影响肿瘤患者对优质蛋白质的摄取和总的膳食平衡。在此,有必要针对最常见的几个认识误区加以澄清:

误区1、“肿瘤不能吃发物”

所谓“发物”,是民间的传统说法,认为某些食物(海产品、鸡鸭鹅肉、牛羊肉等)可“导致疾病复发或加重”,因此不能进食。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所谓“发物”的概念,上述食物恰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如果盲目限制,将可能导致肿瘤患者膳食不平衡,营养不充分,造成肌肉萎缩,血浆蛋白降低,免疫力会更下降,导致营养不良和感染发生风险增高。

误区2、“喝牛奶致癌”

所谓“牛奶致癌”,源于国外报道的动物试验结果,即用含大量酪蛋白的饲料喂养老鼠,可增强黄曲霉毒素对大鼠的致癌作用。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质主要为酪蛋白,故由此推导“牛奶致癌”。但这里面存在几个大的问题:首先,老鼠试验结果不能直接推演到人身上;其次,该研究以酪蛋白为唯一蛋白质来源,这在人类自然膳食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还有,牛奶蛋白质含量为3%,其中70%为酪蛋白。每天饮用牛奶ml,摄入的蛋白质约8克,其中酪蛋白仅仅6g,占每日蛋白质总量的8~10%。这与“以酪蛋白为唯一蛋白质来源”的动物试验情况截然不同。

误区3:“患者蛋白低,打白蛋白”

有些人认为病人蛋白低,就打白蛋白针,其实白蛋白是血液制品,只是在急性重症、肝病终末期等特别需要的时候应用,输入体内的白蛋白只能被分解消耗掉,不能转化为自身的蛋白质,只有经过口服或管饲进入人体消化道的蛋白质,消化吸收后才能用于组成人体自身的蛋白质。如果患者吃得下,一个鸡蛋的蛋白质就抵得上一瓶白蛋白的蛋白质了。

误区4:“不吃饭或少吃饭,将肿瘤细胞饿死”

网上流传这样的说法,肿瘤患者吃的太多,会促进肿瘤细胞生长,而少吃或不吃可以饿死癌细胞。实际上,国内外各类研究都没有看到营养支持会促进肿瘤细胞生长。而如果不进行营养补充,肿瘤细胞会掠夺正常细胞的营养,分解人体肌肉组织,最后饿死的是患者而不是肿瘤。

1
查看完整版本: 营养周肿瘤患者如何吃得营养,吃出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