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连日来渤海湾持续出现大风急浪天气,这种情况不利于海上捕鱼作业,因此,渔船大都返回渔港,等待风浪平息。曾经以热闹著称的鲁北渔港,此时没有了往日的喧闹,显得有些凄凉。
山东海域的海产相对丰富,因此也聚集了很多外省船只。在山东海域捕鱼的河北籍渔船,为躲避大风浪,就近入港停泊。
趁着空闲,船老大找来船厂工作人员,让他们对自己渔船上的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对于时间就是金钱的渔民们来说,只要船只不存在严重隐患,他们是不愿意靠岸的,只有出现恶劣天气,才肯找人来修理。
船厂修船师傅非常有经验,对船上的每一个部件都十分了解,哪里有隐患,就指出哪里,必须进行修复好,这也是对船主负责。
趁着短暂休渔,船主购买了许多大白菜放到船上,这算得上性价比最高的蔬菜了。这是因为渔港的菜价通常比内地贵30%以上。
这个特殊的现象从渔港内部也可以窥见一斑,渔民把路上的树坑里都种上了青菜,只因为这个方格曾经是绿化用的树坑,里面的土不是盐碱土,蔬菜可以生长。
不出海的日子,渔民们也不会清闲多少,大家会趁这个时间修补渔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个现象很多时候都不是渔民自己能够决定的,取决于天气状况。
在渔港内的小饭店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里的人们喜欢喝低端白酒。虽然在渔船上工作的船工工资比较高,月薪大都在元左右,但是,他们却生活的非常俭朴,能不花钱的地方从不乱花钱,这是因为,出海打渔真的是非常危险和辛苦的差事,大家都希望攒够一笔钱后就放弃海上漂泊的日子。
上岸购物归来的船工,买的基本都是日常生活用品。
船工大叔说,上了岸就不想再上船了,漂在茫茫大海上的日子实在是太艰苦了,那种艰苦的程度让平常人无法想象。
目前的情况只有小渔船会在近海回收地笼,但是渔货非常有限。
在近海,只能捕捉到一些不太值钱的小虾和杂鱼,由于数量稀少,很多渔民都嫌费事,直接扔在了岸上,任由其臭掉。
少数渔民愿意花费时间将小鱼和小虾挑拣出来,多少换点钱。小虾的数量比较少,卖15元一斤。
小鱼子可以炖汤,卖6元一斤。
费半天劲,也就收获这么一点点小鱼小虾,根本卖不了几个钱。
正在补网的渔民
时间就是金钱,一些渔民早就按耐不住了,看到风浪有变小的趋势,开始准备渔具。渔民驾驶一辆满载渔具的三轮车向码头驶去。
在渔村一处空地上看到许多戴着尖顶“竹帽子”的大瓮,这里面装的都是虾酱。
这是发酵好的小瓶虾酱,最适合用鸡蛋和辣椒炒着吃。
深秋季节,渔民有晒鱼干的习惯,因此,渔村里到处都能看到铺满鱼干的筛网。
这是正在腌制的咸鱼,看起来脏乎乎的,但是腌制好的成品却非常好吃。
等待加工成咸鱼的材料,有鲈鱼和梭鱼。渔民告诉我,随着气温逐渐降低,今年还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捕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