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TUhjnbcbe - 2023/8/22 22:08:00
那家医院制白癜风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79454.html

第三章《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词句

2.赏析文本组材特点

3.理解作者情感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描写“秋”的诗句吗?

描写秋天的名句(媒体出示):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2)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感受作者笔下不一样的秋。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生平

郁达夫,现代著名作家,“创造社”的重要成员。年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年9月被日寇杀害,解放后被追认革命烈士。

2.创作背景

《故都的秋》创作于年8月17日,当时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已昭然若揭,故都北平(今北京)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作为爱国作家,郁达夫深感国事危急。当他来到北平时,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景物也蒙上了作者悲凉的心绪。

三、自读课文,积累词语,理解文本

1.积累字音

一椽chuán落蕊ruǐ廿四桥niàn

潭柘寺zhè房檩lǐn譬如pì

2.积累成语

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顾路途遥远。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平平仄仄:泛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疏疏落落:稀疏零落。

3.理解文本

①这篇文章描写了五幅秋景图,第一幅可以用“清晨静观”来归纳,请用简练的词语归纳其他四幅。

参考: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秋雨闲人秋日胜果

②文章第1段哪句话精要地描述了故都的秋的特色,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参考: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四、赏析文本

活动一:师生共读文本,品读文句,理解文意,领悟感情。阅读散文最主要的方法是品读文句,从文句入手领悟情感。细读课文,根据教师的品读示范,摘抄(或批注)文本中体会深的句子并批注摘抄理由。

教师批注示范:

P第一段,“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秋的“清”与“静”可以理解。秋天,天气转凉,百草调零,故“清静”。但“悲凉”一词却蒙上了作者主观感受,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但也有“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谓心境使然。这一句开篇点题,统率全文,乃行文之线索。

学生自由分享:

(1)P第3段,“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①“碧绿的天色”,写出了秋天的清明,“驯鸽的飞声”,以动写静,表现出秋的寂静。

②“静对”“细数”,可见诗人清闲。由此联想到王安石的诗句“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此诗写于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的闲居生活时期,从诗中可读出诗人心境的清闲和落寞。

③“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无异一幅水墨画。“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画面冷清,萧索,无异于作者真实心境体现。审美上,作者以“蓝色和白色为佳”,作者偏爱冷色调,应该与作者当时落寞的心境有关。

(2)P第4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落蕊的“柔软”,扫帚的“丝纹”让人感受“细腻”“清闲”和“落寞”。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是故都秋给作者蒙上了清静悲凉的主观色彩。

(3)P第2段,“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寒蝉凄切,秋蝉的鸣叫本来就让人感到秋的悲凉,“衰弱”“残声”“嘶叫”更加深了一层悲凉。

(4)闲人对话一段,悠然闲适。简单的对话中,让人感悟到生活的清闲淡泊,这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体现。

(5)P第1段,看似赞美秋日成果,但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秋的全盛时期过后,就是凋零和衰亡,即便美景如斯,作者感受到的却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悲凉之情溢于言外。

(6)P倒数第2段,“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对比中表达出作者对北国秋的喜爱。一组比喻,形象新奇:“黄酒与白干”,写出了南国秋的温和,北国秋之味浓;“稀饭与馍馍”,表达了南国秋味浅,北国秋味深;“鲈鱼与大蟹”,体现了南国秋之味淡,北国秋的味浓;“黄犬与骆驼”,从黄犬体积小,骆驼体积大,从范围的角度写出了南国秋味窄,北国秋味阔。这一组对比,从人们熟知的饮食文化设喻,去领悟秋之味。形象表达了北国秋味的浓厚,照应上文南国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表达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之情。

……

(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读文句,也许学生理解文意没有这么深透,教师可参与引导和点评。)

活动二、探究问题

1.文章第3段:“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应该更能体现北国的秋味,为何作者并没有写这些地方,反而写毫不起眼,随手可见的秋花秋草,落蕊鸣蝉呢?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32%
1
查看完整版本: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