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诺卡氏菌病
患诺卡氏菌的病鱼在池塘表面慢游,患病个体反应迟钝,离群独游,食欲下降。部分鱼鳃上有白色结节。诺卡氏菌感染的患鱼在体表有鳃结节型和躯干结节型两类表现型。
①鳃结节型:在鳃丝基部形成乳白色的大型结节,鳃明显褪色。
②躯干结节型:在躯干部的皮下脂肪组织和肌肉发生溃疡,外观上呈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结节。鱼体表出现白色或淡*色结节,直径通常在0.5~2.0厘米。
另一个主要症状是肝常有白色或淡*色结节,直径0.1~0.3厘米,肝脏受损、出血,胆变色、萎缩。部分鱼脾、肾也可观察到结节。因体内有结节,注意和内脏孢子虫区分。
部分病鱼有烂身和鱼眼球突出的现象,体表损伤并溃烂出血。鱼随着病情加重,体表出现创伤,溃烂出血,鳍条有充血现象,伴有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膨大的腹腔内有少量透明或淡*色液体。
患诺卡氏菌病鱼的肝脏
治疗方案:因该病是革兰氏阳性细菌感染引起,常用的水产内服药对该病治疗效果不佳,必须内服外治。
2、花肝病
有人认为,花肝并不是一个短时性发病的症状,应该是长期营养投喂累积造成的肝脏代谢障碍。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饵料单一,长期大量投喂冰鲜鱼,造成鱼体维生素缺乏,对鱼的肝脏造成致命损害所致的。
在肝脏损伤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水温降低有助于改善肝脏状况,建议第二年养的时候把塘挖深点,选择品质好的饲料。
内服套餐:
但加州鲈如果喂冰鲜拌料效果不太好,所以发病时建议拿饲料用来拌药。
代谢障碍综合症
代谢障碍综合症的症状包括烂嘴、烂身、肝发白、花肝等,要注意和病源性疾病区分。此病无论大鱼小鱼、无论全冰鲜、全饲料还是半冰鲜半饲料喂养,均难幸免,有的塘口死亡率高达50%以上。
病鱼发病初期,肝脏略肿,轻微贫血,色略淡,鱼体摄食正常,无死鱼现象。随着病情发展,肝脏明显肿大,可比正常情况下大1倍以上,肝色逐渐变*发白,或呈斑块状*红白色相间,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此阶段已开始出现死亡。
病情后期,有的肝脏局部有*点或白点,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或变白直到无色。有时,病鱼的脾脏明显变色,大部分出现黑色坏死,同时大量密布较细的白点,发展到此阶段出现大量死亡。由于体质下降病菌入侵,常伴有烂嘴、出血、烂身、烂尾等症状。
预防代谢障碍综合症的关键并不是用药,而是合理投料,控制养殖密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让鱼体的自身免疫有一个恢复的过程。同时,一定要和病理性疾病区别开来,一旦将营养性疾病当成病理性疾病来用药,往往会加重肝脏负担,损失更大。
3、烂身病
①端表皮糜烂(以下颌最为严重)、充血发炎,自吻端至眼球处发白。严重时表皮脱落,有时于糜烂处可见淡*色附着物。
②体表腐烂,发病初期体表出现红斑,随病情发展,出现鳞片脱落、肌肉腐烂的现象,病灶呈椭圆形或圆形。严重时露出山骨骼。冬春季较常见,但也有在4-6月出现,常引起继发性水霉病感染,导致大批死亡。网箱养殖加州鲈发病率比池塘养殖的高。
防治方法:池塘养殖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每隔10-15天用20克/m3生石灰和0.3克/m3聚维酮碘交替进行全池泼洒消*。在投喂的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添加量为饲料鱼重量的1‰-3‰。
加州鲈烂身不建议过于频繁换水,烂身是由于水质长期差、导致细菌过多,投喂冰鲜内含菌过多造成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用:
不建议过于频繁的换水,换水后生石灰消*净水即可。
改善底泥细菌群,莫使用禁药等。坚持4到5日也可以治好。
但是对于烂身过度甚至不吃料的鱼没有救治的办法。
烂鳃病
病鱼离群独游水面或池边,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拒食,呼吸困难,体色变黑,鳃瓣腐烂发白、粘液分泌增多并附着许多污泥,严重时鳃小片溃崩、坏死。
肠炎病
病鱼腹部膨大、腹腔积水、肠壁充血,严重时肠呈紫红色,肛门红肿突出;肠内一般无食,充满淡*色粘液或脓血。四季均可发生,以夏季较为严重。
出血病
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病鱼鳍基和下颌到肛门的腹部发红,特别是胸鳍基部和靠近鳃盖后缘的身体两侧有垂直于身体侧线的出血条纹。
有些病鱼还伴有眼眶和肌肉充血。解剖检查,体腔内积有腹水,肠道内空无食物并伴有充血现象。此病多发于7-8月高温期间,发病急、传染快、死亡多。
水霉病
病原为体表水霉菌,属藻菌类,菌体细长分枝。鱼体有外伤时很容易诱发此病。病鱼体表的伤口或鳞片脱落处附着一团团灰白色棉絮状绒毛,食欲不振,虚弱无力,漂浮于水面而最终死亡。此病多发于冬、春两季,鱼卵和各种规格的鱼类均会发病。
4、车轮虫病
由车轮虫寄生引起。病鱼体黑而瘦,食欲减退或不摄食,群游于池边。大量寄生时,鳃组织分泌大量黏液,鳃丝发白腐烂,严重时在池边漫游最后死亡。
此病4-5月最为流行,对鱼苗、鱼种危害较大。该病传播速度快,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且易发生继发感染。
防治方法:
加大换水以改善水质,苗种入池前用3%食盐水浸洗3-5分钟,同时注意放养密度并保持水质清新。
小瓜虫病
该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病鱼鱼体消瘦、发黑、游动缓慢,鳃部、体表皮肤粘液增多,鳃上皮及体表皮肤产生白色的胞囊,镜检可发现大量的小瓜虫。该病在每年4-5月和8-9月份水温15-25℃时最为流行,对鱼苗、鱼种危害较大。
防治方法:
①苗前用聚维酮碘彻底清塘消*,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可以减少此病的发生。
注意,外用药物在晚上12点使用。小瓜虫的分裂时间基本在晚上,这个时间是小瓜虫最脆弱的时候,因此这个时候使用外用药有助于使小瓜虫脱落。
暴发性出血病
此病流行快、死亡率高,危害大,一年四季都能发病,夏、秋季流行最为严重。近两年来发病尤为频繁,有的塘口死亡率高达90%以上,不少发病负池全军覆没。日前暂无特别有效的药物或治疗措施,只能采取预防治疗,通过改善水体环境、控制继发感染和提高鱼体抵抗力等措施预防该病的发生。
推荐内服“病*克星”套餐:
全国空白区域招募服务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