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李白的七言绝句秋下荆门,为何耐读典故
TUhjnbcbe - 2023/5/10 20:38:00

一首古诗,如果用了太多典故,一般都不受读者喜欢。

但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却能更有诗意,也更耐读。

我们来读李白的《秋下荆门》,看看他用典故的妙处。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此诗写于李白刚出蜀远游时。

我们还是一句句地来读。

1、霜落荆门江树空(1)霜落,说明是秋天。

(2)荆门,指荆门山,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

秋霜落在荆门山上,江边的树木已经凋零,显得格外空旷。

秋天萧瑟,树木凋零,一般来说诗人应该会比较惆怅。

但这个“空”字,让诗人的视野更加开阔,我们看不到忧伤的痕迹。

这一句写景,除了点明季节、地点和环境之外,还隐含了什么含义呢?

注意看这个“江”字。

诗人为什么特别写江边的树,而不是山上其他地方的树呢?

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伏笔。

我们看下一句。

2、布帆无恙挂秋风这里出现了“布帆”,您会觉得突然吗?

肯定不会。

因为上一句已经点出了“江”字,所以帆的出现很自然。

再结合诗题和写作背景,我们可以判断,诗人是乘着帆船沿长江驶往下游。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这一句的典故。

布帆无恙,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乘舟东下,途中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可见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旅途一帆风顺。

大家看,诗人现在也是挂的布帆,也是乘舟东下。

所以“布帆无恙”就显得非常自然。

因为条件相同,所以结果也可以类同。

这就是典故的巧妙用法,用现有的条件和典故中的条件做类比,那么,典故中的结果就可以等同于现有的结果。

用典故有什么好处?

很显然这增加了诗歌的含蓄性和耐读性,如果只说一帆风顺,这句诗就读不出什么味道来。

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写“挂秋风”呢?

明明是秋风吹着帆船走,却说船上的帆挂住了秋风,不让秋风乱跑似的,秋风好像是一件珍贵的东西。

所以诗人的心情应该很欢快,因为他这一路很顺利,而且还有秋风陪伴。

而秋风,不只是为了表达诗人欢快的心情,更妙的是它还引起了下一个典故。

我们接着看后两句。

3、此行不为鲈鱼鲙鲈鱼鲙,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回到了故乡。

这里为什么又出现了一个典故?

就是因为秋风。

张翰见到秋风,就想到故乡的鲈鱼鲙,所以辞官回家去。

而秋风一直陪伴着诗人,恰恰相反,诗人是在远离家乡的途中。

这是反用典故。

它们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共同点,是秋风,这是用典故的基础条件;

不同点,一个是回到家乡,一个远离家乡,这是典故的反用条件。

条件相反,所以他们的结果也相反。

张翰是为了鲈鱼鲙,诗人自然就不是为了鲈鱼鲙。

所以,“不为鲈鱼鲙”就出现得非常自然。

那么,张翰为了鲈鱼鲙,辞官回家乡,那么诗人不为鲈鱼鲙,离开家乡又是为何呢?

我们反向推断,诗人应该是为了求取功名。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我们看后一句。

4、自爱名山入剡中剡中,浙江省嵊州市一带。

这句话意思是:我本来就热爱名山,所以要去剡中。

诗人真的想去剡中吗?

我们查一查李白的背景,他出蜀后并没有直接去剡中,而是在江汉一带待了很多年,然后又去长安,求官不顺,后来才漫游到江浙一带。

可见,他并不是想去剡中。

那为什么他说自己要去剡中呢?

因为“名山”两个字。

唐朝人求取功名,主要是参加科考。

但是李白自命不凡,想通过另一种途径来达到目的,就是结交名流,而隐居在名山的有道之士,更容易得到名流的推崇。

所以李白就想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等人来推荐。

而剡中传说有很多名山,所以诗人借剡中来表达自己想要求取功名的方式。

这首诗含蓄耐读,妙处就在于两次用典,一次正用,一次反用。

而这两次典故的运用,不露痕迹、非常自然,原因在于:诗人找到了借用典故的相同条件,而且把它巧妙地设成伏笔,比如“江”和“秋风”。

您认为这首诗,典故用的是否巧妙呢?

欢迎留言一起讨论哦。

我是沉于古诗,为您解读古诗的感情脉络,让您了解古诗中的感情表达方法。

如果您喜欢,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白的七言绝句秋下荆门,为何耐读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