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从四川到荆门,欣赏到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他是秋的季节来到荆门,到处游玩,凭着一双脚,踏足十里百里,不像今天的人,坐车坐船坐动车飞机,很快就到了。
你问那些坐车坐飞机的人,一路上看见了什么,无一不是说,吵闹,很多人。最多只能透过车窗看看。完全没有了游玩的好心情。也不能感受自然山水的乐趣。古时候,舟车不便,交通道路也不畅,对游玩的人而言,多了艰辛,却能有很多收获。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李白在荆门走走停停,给他一个月,也游玩不了多少地方的。可他的感触颇深。他入秋到荆门,直到荆门有霜了,才离开。起霜的时节,大约在秋分后的寒露前后吧。算算时间,李白在荆门顶多呆了一个月左右。
这首诗,李白还很巧妙的引用了古代典故。我们这个时代看李白的时代,是古代,李白则为古人。但李白的时代,看前面的朝代,同样看作为古代。
“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前一句提到了晋朝大画家顾恺之,顾恺之在荆门当幕僚时,有次回家,路上遇到险情,赶紧报告给上司,随后又报告说,他很安全,因为布帆无恙。顾恺之真是有点可爱。布帆是个什么东西?可能是船上的帆布。到荆门,很多都是坐船,船上自然有撑得高高的帆布了。可能顾恺之坐的船遇到风浪,有点危险。
长江遇风浪,一般在夏季暴雨季节,或者初秋。李白借此来说明秋已经很深了,不然怎么“挂秋风”呢。
此行不为鲈鱼鲙。也是晋朝的典故,有个人在京城做官,可能因为*局混乱,贪腐太多,自己无法施展抱负,只得退避,当个田舍翁。但是,想要退避辞官,也不容易。你不能说朝廷不好吧,某某人贪官,某某*策腐败吧。试问,天下间谁不想做官。突然不做了,皇帝就会疑心你,百官就会猜忌你,那可就吃不了兜着走,说不定满门遭殃,祸及亲友。
那怎么办,他就说,我常常梦见故乡,实在想念,看见市场上在卖鱼,以为是鲈鱼,就拿回家,交给厨房做菜,没想到根本没有鲈鱼的味道。他就对着桌子掉泪了。
一个人思念故乡,叫不忘本,也体现了一种延伸的“孝”。所以顺利辞官。
李白说,自己不是为了“鲈鱼”,只为了名山大川的风景。点出下一个到的地方,剡中,浙江的一个地方。看样子,李白要去鱼米之乡游玩了。
这首诗《秋下荆门》,巧妙在自然无接缝的带引出典故,而且都是跟李白自己,跟荆门有点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