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贵州生态日渔民上岸谋发展鱼稻共生是新路
TUhjnbcbe - 2023/3/22 22:18:00

水上种稻,水下养鱼。6月12日,阳光明媚,李方禄扛起一大袋鱼饲料走向稻田,随着饲料洒向水面,成群的鱼儿跃出水面抢食,场面热闹不已。

李方禄抛洒鱼饲料。杨良强摄

年5月,贵州全力推进“零网箱·生态鱼”行动,在构皮滩水库库区养殖网箱鱼的李方禄成为第一批转产上岸的渔民。

“70口网箱,年产20多万斤鱼,年收入上百万,上岸后,从事的职业收入还能这么高吗?”这是李方禄的担忧。

“虽然*府承诺提供帮助,但除了养鱼,其它我什么都不会。”思前想后,李方禄决定从事老本行:养鱼,并得到朋友罗茂飞,以及同样是上岸渔民家庭出身的李新伟的支持。

三人回到老家湄潭县,寻找适合养鱼的地址。经过5个月的寻找,最终选定湄潭县永兴镇分水村。

“这里地势相对平坦,从溶洞里流出来的泉水不仅能满足村民生活用水,还能满足养鱼所需,水源十分充足。”李方禄说。

鱼稻共生田。杨良强摄

说干就干。年10月,三人投资万元,成立湄潭鱼米香稻鱼养殖有限公司,在湄潭县相关单位的协调下,公司顺利流转土地亩,建成12口鱼塘。年4初见雏形,并在*府单位的支持和技术指导下,尝试种植水上水稻和水上蔬菜,走产品多元化发展路线。

“水稻试种了四亩,亩产1斤,蔬菜也取得了成功,因为是不施肥不打农药的无公害产品,市场俏。”罗茂飞说,鱼也取得成功,年养殖的黄辣丁和鲈鱼,产量20万斤,成都、重庆、贵阳等地的客人抢着来买。

鱼稻共生系统。杨良强摄

渔民转产上岸,在现年仅23岁的“渔二代”李新伟看来,不仅仅只是转个产而已,还有安心。

“父母养网箱鱼那么多年,其实我是很担心的,水库水域面积宽,风浪大,尤其是夜晚非常危险,上了岸自然就不再担心了。”李新伟在贵阳有自己旅游运输公司,由于看重生态养鱼的广阔市场,毅然将工作重心转向鱼塘,陪伴在退居二线的父母身边。

渔民上岸,绝不仅仅只是上和下的问题,贵州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带来各种新兴业态的兴起,上岸渔民纷纷走出了各具特色的致富奔小康新路。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冉阿建

编辑冉阿建

编审王斌

1
查看完整版本: 贵州生态日渔民上岸谋发展鱼稻共生是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