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胶东作家李明老师作品鉴赏鱼包子
TUhjnbcbe - 2023/1/1 18:05:00

鱼包子

鱼包子,只有烫面的好吃,也没听说过发面的。做包子的鱼切成块,掺上少许韭菜等时鲜蔬菜和成馅就可以了。包子蒸熟,一边吃,一边“咂煞”鱼刺。若鱼包子里无鱼刺,还觉没有滋味,美就美在“咂煞”鱼刺。

鱼面,也叫鲜鱼面,长岛渔村最风行的饭食。旧时渔村缺粮,只能“以鱼代粮”,鱼面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做鲜鱼面,先将小鱼或鱼块放在锅里爆炒,加水烧开后,下入手擀宽面条,面熟以后加韭菜、菠菜或香菜做“青头”,食用时如再配上韭菜花,更加可口。渔家称为“宽心面”。做面用到的鲜鱼并不去头剔刺,做成的面条也是鱼多面少。白汁浑汤,面条和鱼一齐入口,从一个嘴角吃进去,鱼刺即从另一个嘴角纷纷吐出。遇着整个的小鱼,则用筷子夹住,在嘴边一吮,鱼肉尽入口中,筷子上只剩下鱼头和鱼刺,虽老翁老太,吃起来都吞吐自如。在外乡人看来,吃鱼面简直是一种表演。

旧时渔民,男人傍晚出海打渔,女人在家,算计男人即将归来,便开始做鱼面。男人一进门,连汤带面吃上一顿,寒气尽除。渔船上也常吃鱼。行船与打鱼都有紧急的时候,不吃饭干活没力气,吃别的饭太慢耽误干活,因此有的船老大选伙计的条件,就有吃鱼面这一项:添一碗鱼面给新来的伙计,船老大在后面跟着,看他绕大桅快走一圈,边走边吃下这一碗鱼面,吃得利索的人,才认为是好伙计。

鱼面,鱼多面少,是“以鱼代粮”的饭食,胶东可谓久远。清代栖霞籍著名经学家郝懿行又著有《记海错》一书,收录了很多胶东渔乡独特饮食,其中海蝉鱼一条曰“海人食馎饦,碎切(蝉鱼)为馅,杂入萝卜数片,旋即简其,骨束尽出矣。”但“骨束纤长,须放作鲠”,故沿海渔民在做鱼面时,会将切碎的鱼肉中放入一些萝卜片,经过拌合后,鱼刺被萝卜片悉数沾留,干干净净。

这种鱼面没吃过,倒是赶上一顿海鲫鱼炸酱面。

禁渔期,那天晚上六点,赶到八角渔港,上渔*船跟踪采访非法捕鱼稽查。船上厨房在做饭,我们先下快艇出巡。到达一个扇贝养殖区,看到一个守船人正一丝不挂地舀着海水冲凉,根本无需回避什么。另一个人却摇着小船撒抄网捕鱼,见了渔*船快艇,并不慌张,还坦言,“弄点晚上吃的菜”。这晚上吃的菜,就是指鲜鱼了——看守养殖区的人,守船是家,吃住都在这里,只有一条小船是往来陆地的交通工具。

还是没收他的网具。

游弋了一个多小时,再没发现什么。

休渔期内也少不得有非法捕鱼的,然而此时已偏晚,偷渔者早已经撤了。夜色已暮。海面如镜,倘若不是随渔*船执法,倒会觉得有点渔舟唱晚的意境。从八角湾海上看烟台开发区,真的很美,尤其长江路的灯火,宛如一条长龙。

回到渔*船,马上开饭。焖了一锅早上查收的小鱼儿、一盆儿爬虾,一大盘子带籽的笔管蛸,炒了茄子,炸了花生米,主食却是海鲫鱼炸酱卤的面条。

看似简单,却很丰盛。这季节,这样的东西,这样的氛围,这样吃很难得了。

的确好吃!与大师傅交流,起初保守,后来看我于此道并非外行,才坦诚起来。我始终相信美食在民间,果然有所收获。譬如用海鲫鱼炸酱,咋听觉得不可想象,海鲫鱼那么多刺,怎么吃啊?说来简单,先斩成小段,类似肉丁炸酱。居然就这么做了,居然也不需要吐出多少鱼刺,居然就异常好吃。

大师傅又说起“刀鱼味儿饵面”来——从前钓鱼是渔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多以刀鱼切块为味饵儿。不知道是哪一年哪一个人,收钩摘鱼时,从鱼钩上摘下不少没被鱼吃掉的味饵儿,觉得可惜,就带回家,用它下面条吃,这才发现被海水泡过的刀鱼味饵儿,不腥不软,且艮韧耐嚼,从此渔村有了刀鱼味儿饵面,人人视为美食。今天,钓鱼作业已停止多年,刀鱼味儿饵面也成了往昔风味。

胶东农村还有一种称为“鱼面”的菜——吃熥咸鱼时,鱼肉吃完了,可是碗里还剩下些酱红色漂着鱼油的汤儿,喝掉比较咸,倒掉真叫可惜,主妇下顿做饭时,往往加上适量的面粉搅拌一下,再熥熟,当“就头儿”……三十几年没见到这种“鱼面”了。

作家林斤澜是温州人,他在短篇小说《溪鳗——矮凳桥的鱼非鱼小酒家》里,写过一种真正用鱼肉做的“鱼面”——闭眼一想口水就会留下来:“两碗热气腾腾的鱼面,热气里腾腾着鱼的鲜味、香味、海味、清味。不用动脑筋另外找话说了,眼前这鱼面的颜色、厚薄、口劲、汤料,就是说不尽的话题。鱼面也没有一点鱼的样子,看上去是扁面条,或是长条面片。鱼面两个字是说给外地人听的,为的是好懂。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地方吃鱼有这种吃法。本地叫做敲鱼,把肉细肉厚,最要紧的是新鲜的黄鱼、鲈鱼、鳗鱼,去皮去骨,用木槌敲成薄片,切成长条……”

馎饦,古之面食,类似今之面片(条)。

1
查看完整版本: 胶东作家李明老师作品鉴赏鱼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