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腾的叫卖声中,早市开启了一座城市新的一天。
晨光徐徐,早上6点钟,陈文英就来到了位于三明市区列东街牡丹路的早市摊位,从小货车上搬下装着各类鱼虾的塑料箱子,摆好,开始了自己一天的生意。
陈文英和丈夫分工明确,自己在早市经营,丈夫则负责进货,然后迟些到三明综合市场摆摊。“我老公也很辛苦,有时候要凌晨2点多去进货,进完货要到市场去摆摊,直到中午1点钟收摊。”综合市场比早市迟2个小时开始营业,夏天一般7点半,冬天8点。
“现在生意不好做,收入‘今非昔比’,原来卖一斤鱼有2元到2.5元的利润,现在只有1元多。而且竞争也大了,你看看现在市场,两步一摊。我们卖的时间长,而且大部分鱼都是水库鱼,质量比较好,老顾客比较多。”
陈文英感叹着生活的不易。她说,现在人工成本、摊位租金、运输车辆保险油耗等等,开支比以前多了,赚的都是用身体健康换来的熬夜辛苦钱。
由于长期与水打交道,她和丈夫都患上了关节炎和类风湿,常常腰疼得直不起身,冬天手上更是长满冻疮,一碰冷水直疼。但是,性格开朗的她,却常常将笑容挂在嘴边。“我经常在她家买鱼,她的态度最好,我们问她价格什么的,她都耐心回答我们,不会不耐烦。”一旁买菜的王阿姨说。
“摆一个摊,从早忙到晚,孩子都顾不上,我女儿8岁的时候就开始带弟弟妹妹了,很懂事。”对于孩子们的懂事,陈文英一面欣慰又一面心酸。
陈文英以前是学美发的,认识了丈夫后,就跟随丈夫一起经营水产生意。“我公公婆婆很早就开始卖鱼了,我是在年和老公订婚后才开始帮忙卖鱼的,今年我女儿15岁,我就卖了15年的鱼了。”
刷掉鱼鳞,去掉鱼鳃,开膛破肚……陈文英一边熟练地杀着鱼,回忆起往事,陈文英打趣地说:“都从小姑娘卖成了老阿姨了!”
多年的卖鱼经验,让陈文英对各种鱼类很是熟悉。她介绍,三明人更喜欢吃淡水鱼,像桂鱼、鲈鱼销量较好,这些鱼肉质鲜嫩且没有刺,适合老人和小朋友吃。
而鱼的来源也很重要,像桂鱼、鲈鱼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一般都是水库的,白鲫鱼和草鱼生存能力强,池塘也能养,但如果水质不好的池塘,养出来的鱼会有泥巴味。
要让顾客吃上好鱼,也不容易。陈文英和丈夫有空就去寻找好的供货源。“我们现在卖的十多种鱼大部分是从清流水库、安砂水库进货的,质量很好。”对自家鱼的质量,陈文英很是自信。
转眼已经8点30分,早市收摊时间快到了,前来买鱼的顾客仍络绎不绝,陈文英的双手一直没停过。接下来,她将赶往三明综合市场,得一直忙到晚上7点钟才回家,而明天一早6点又开始摆摊……
虽然每天都很累,起早贪黑,但是陈文英还是会精心打扮自己。她说:“把自己装扮得美一点,不但自己心情好了,顾客看了也赏心悦目。”
其实,她的美更是沉稳周到、勤劳能干,那是透露着岁月的成熟风韵。
(三明日报记者苏莉文/图)
来源:三明日报
本期编辑:凌峰灵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