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秋浦歌bull其一李白遥传一
TUhjnbcbe - 2022/6/27 17:34:00
秋浦歌?其一[唐]李白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秋浦水像秋一样的长,景色萧条令我心愁。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站在山顶西望长安,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我问江水:你还记得我李白吗?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去吧!1.《秋浦歌》作于天宝十二年(),为李白漫游至秋浦时所作的组诗。诗歌生活气息浓厚,具有民歌色彩。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多样,运用想象、夸张、白描等手法,描写景色,表现生活,反映了李白诗歌的特色。2.不可度:又作“不可渡”。3.大楼:即大楼山。在贵池县城南。4.我。吴地称“我”为“侬”。不:同“否”。5.掬(jū):一捧。

唐玄宗天宝三年的春天,李白离开长安,“赐金还山”,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十载的漫游生活。“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巍峨郁秀的青山,奇险奔湍的江河,淳朴的乡风民俗,朋友间的欢聚或离别,与他胸中的逸情浩气和对祖国危机四伏的隐忧,相触相融,转化为一首首豪放飘逸或清雄瑰丽的诗篇。

秋浦,唐代属池州,遗址在今安徽贵池县西。《秋浦歌十七首》,可能不是一时之作。对这如世外桃源的地方,既写了这里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山间的猿啼,湖畔的珍禽;也抒发了诗人怀家念国的忧思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

“秋浦长似秋”。这个“秋浦”非指池州秋浦县,而指秋浦水。“秋浦水在(秋浦)县西八十里”(《元和郡县志》)。那么水长怎么似“秋”呢?从字义看,“秋”,四季之一,农历七月至九月。《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或说:“秋”,犹年。《史记·梁孝王世家》:“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无论是几个月或一年,用来形容水长,似都不恰当。应该说,这个字是“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范晞文《对床夜语》)。“秋”者,“景物而实也”。以实(景)写虚(愁),“化景物为情思”,引起人的联想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因此可知首句即抒情,并非景句。次句直接抒情,其“愁”之原因,两句完全一样,只是手法不同。一愁,再愁,逼出第三句的“客愁不可度”。“客愁”,旅客的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这“不可度”的“客愁”比孟浩然因日暮而增添了“新”的更重,直达到杜甫的“眼见客愁愁不醒”(《绝句漫步九首》其一)的程度。最后似找到了排解的出路:“行上东大楼”。“大楼山在池州府城南六十里”(《江南通志》)。前三句句句言愁,其愁之深重,直如杜甫的“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既“行”而“上”,如此神速,是为了排遣愁,却也从反面见出其愁之难以抑制。不过还是于无路中找到了出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够寂寞的了吧?可是李白有办法:“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变“独”为“不独”;而最后“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于无路中找到了出路。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虽在愁思中仍有着李白的豪放,飘逸和旷达!

李白两次来到“长安大道横九天”的京城。一次在开元十八年“荷花初红柳条碧”的初夏,凭借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关系,求见当时的宰相张说和其他一些人,但结果是“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到处不得其门而入。“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长相思》),始终未见到幻想中的“圣明天子”唐玄宗。既然无人重用贤士,只有浮黄河东下梁宋一带然后又返回安陆了。第二次入京在时隔十二年后的天宝元年(),他奉诏离开南陵家中,以为从此可以君臣遇合,“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了。但是到长安后,唐玄宗命他起草诏诰,还应诏写过一些描写歌舞享乐生活的诗文。不久他便发现:自己只是个待诏供奉翰林,并未授以正式官职,所谓“但假其名,而无实职”,自然不可能实现“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宏图。而且目睹朝*昏乱,群小喧闹,不愿屈己下人的李白上疏求去,经玄宗“优诏罢遣”,于是怀着悲凉、怨愤而又眷恋的心情离开长安,开始了他第二次长达十年之久的四方漫游。而《秋浦歌》便约作于天宝十二年至十四年他由梁园南下往来于宣城(唐称宣城郡,今安徽县名)、金陵、广陵(今扬州市)等处期间。当我们扼要地了解这段历史后,才能理解面对秋水明媚的风光,李白为什么愁思不断,而且到后来泪水盈溢,写成了这样一首“愁歌”。同时还应知道,李白后一次到长安,因为是“奉诏”,不象先前求人汲引,有“落叶飘扬何处归”之感,但结果仍是乘兴而来,败兴而返,“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留别广陵诸公》)。不过对于“朕即天下”的“龙”,他仍是心向往之的。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只有“达”才能“兼济天下”,才能实现他的宏伟抱负。后来的依附永王李璘便是一例。

此刻,第二次又离开了长安的李白,身在大楼山上,西望长安,感触良深,正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不由地觉得离长安越来越远了。下见江水,日夜不息,滔滔东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江水呵,你离我也越流越远了,你今后是否会想起我来呢?“侬”,吴语自称为侬,即“我”。古乐府《寻阳乐》:“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来”。不管你是否忆我,我对你总是深情的怀念。那么就把我两手捧取的眼泪(或说我的一捧眼泪),随着东去的流水,送到扬州吧。“掬”,双手捧取罗隐《秋夜对月》:“夜月色可掬”,或指一捧。杜甫《佳人》:“采柏动盈掬。”这里两解皆通。长江从池州东北流可达扬州,诗人寄言江水不言西而言东。盖因“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望而不见,空添惆怅也。或说扬州为唐代最大的商业城市,交通方便,较易去长安吧。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曾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愁心”尚可随“明月”而“寄”,“一掬泪”,也可随“江水”而“传”。后来周邦彦《还京乐》:“望箭波无际。迎风漾日黄云委。任去远,中有万点,相思清泪。到长淮底。过当时楼下,殷勤为说,春来覊旅况味”。显然取法于此。诗人的奇思幻想有多么丰富!

总之,这首诗的“客愁”,绝非泛泛的客子思乡,它反映出诗人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治理想付诸东流不能实现的创痛。如果只为“覊旅况味”而愁泪满面,那就不是李白而是周邦彦了!诗不讲求辞面的锻炼,但内心情愫如一道潜流,贯注全篇,流畅自然,通俗可晓,却又耐人咀嚼。这正是取民歌之长而又加以熔铸的结果。

《白头吟·其一》李白《白头吟·其二》李白《峨眉山月歌》李白

《渡荆门送别》李白

《秋下荆门》李白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望天门山》李白

《长干行》李白《乌栖曲》李白

东方渐高奈乐何!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望庐山瀑布》李白

《登太白峰》李白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长相思·其一》李白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其二》李白

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长相思·其三》李白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李白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将进酒》李白《赠孟浩然》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月下独酌·其一》李白《月下独酌?其二》李白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月下独酌·其三》李白《月下独酌·其四》李白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蜀道难》李白《灞陵行送别》李白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行路难·其一》李白

《行路难·其二》李白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行路难·其三》李白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一个人,一首诗,一座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独坐敬亭山》李白《清溪行》李白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温馨提示:《古诗词文欣赏》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秋浦歌bull其一李白遥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