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鲈”类一般包括“花鲈”Lateolabraxmaculatus和“松江鲈”Trachidermusfasciatus。有趣的是,虽然都叫鲈,但在分类地位上,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鱼类,甚至从“目”一级就开始有分别了。
这两种“鲈”虽然差异悬殊,但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寄托文人雅客的高尚情思,亦可端上寻常百姓的餐桌充当人间烟火。
无论是“金齑玉脍,东南佳味”的赞叹,还是“团脐霜蟹四腮鲈,樽俎芳鲜十载无”的思念,都让我们对这些在中华历史长河中畅游千年的鱼有了无限遐想。
图源:必应花鲈花鲈(学名:Lateolabraxmaculatus,又称中国真鲈或七星鲈、寨花),属真鲈形系单鳍鱼目花鲈科。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海域。臀鳍鳍条及尾鳍边缘为灰黑色,体被小栉鳞,体背部青灰色,两侧及腹部银白色。体侧上部有不规则的黑斑。花鲈一般体长25-40厘米,重1.5-2.5公斤,大者可达1米左右,重5-10公斤,最大能达15-25公斤。
杨诚斋有诗云“鲈出鲈乡芦叶前,垂虹亭下不论钱。买来玉尺如何短,铸出银梭直是圆。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春风已有真风味,想得秋风更迥然”其中“白质黑章,细口巨鳞”等描述的都是典型的花鲈形态特征。
花鲈主要生活在海洋以及海口区域,每年春季繁殖后,当年的幼鱼以及部分中等规格亚成鱼回溯河洄游进入淡水河流育肥,至秋冬季返回海洋。成鱼则很少进入淡水生活。
图源:必应松江鲈松江鲈(学名:Trachidermusfasciatus),俗称媳妇鱼、四鳃鲈鱼,属鲈形目杜父鱼亚目杜父鱼科。以中国上海吴淞江所产者最为著名。前部平扁,后部稍侧扁。头平扁,棘和棱均为皮膜所覆。口大,端位;体无鳞,被骨质小突起。背鳍2个,连续;胸鳍宽大,体背侧褐色,腹部白色。
因为鳃盖褶皱里皮肤为红色,看起来仿佛有四个鳃,故而被称作“四腮鲈鱼”(古文中“腮”通“鳃”)体长可达14公分。松江鲈主要生活中淡水下层石缝间,性成熟后于秋季开始降河洄游进入海洋产卵繁殖,春季幼鱼回到淡水育肥。图源:必应
《世说新语·识鉴》记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莼鲈之思”因此被传为思乡的美谈。其实不能怪张翰,连大诗人李白对鲈鱼脍的美味都有一番“口非心是”的说辞:“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后人对于张季鹰所思之物究竟是花鲈还是松江鲈各执一词,其实认为它是花鲈或许更有道理一些。首先,何为“鲈鱼脍”?鲈鱼脍《说文解字》(卷四肉部):“(脍)细切肉也。所谓先藿叶切之,复报切之也…从肉。
图源:必应鉴于《说文解字》的记载,“脍”是切成薄片状的肉,而鱼脍的吃法与如今日本料理中的生鱼片类似,松江鲈一般体长在20cm以下,体重不足g,如此小型鱼类恐怕难当“脍”的食材。
其次,有诗为证张翰自己所作《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其中鲈产地“吴江”何处?吴江吴江,即“吴淞江“古代亦称松江,曾经是太湖水泄入东海的最宽主流,最宽处在10千米以上,江面宽阔,气势澎湃,有“吴淞之水震泽(震泽为太湖古称)来,波涛浩瀚走鸣雷”之美称。
图源:必应至唐朝中期,大诗人杜甫在《戏题画山水图歌》中写出“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的著名诗句[4]直至北宋,青浦县松江河段尚“面阔九里”,其气势之恢弘远非今天的吴淞江可比拟。
当时宽阔的松江十分适合花鲈从太湖入海的洄游,从而成为当地名产。
可惜自宋末元初开始,由于战乱失管、泥沙淤积,水利选官失人、措施不当,加上地方官府纵容民众大肆围垦造田,使吴淞江江面日益缩小。今天,吴淞江的平均河宽仅仅40~50米。而吴淞江河面的萎缩使得体型较小的杜父鱼繁盛起来,开始和花鲈一起分享松江鲈鱼的美名。
到了清朝,松江鲈鱼完完全全就指这种杜父鱼了“鲈鱼,从来未有,数十年来,岁屡见。巨口,细鳞,四腮,确是松江之种,味为鳞族第一。”同时,人们发现在淡水中育肥的杜父鱼要比海水生活的花鲈肉质更加鲜美,于是这种“松江鲈鱼”颇有后来居上之势头,不仅与太湖银鱼,黄河鲤鱼,长江鲥鱼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鱼“,甚至获得了国宴名鱼的尊荣。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总理亲批的国宴菜单里,松江鲈便位列其中。但松江鲈的繁华名讳下暗藏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工农业生产发展,水利设施大量兴建,截断了其洄游通道,进入内陆水域肥育的苗种数量大为减少,严重影响资源的再生和补充,同时工业排污日益增多,农药、化肥下泄,严重污染了水体环境,阻隔了其洄游通道,再加上人们的过度捕捞,松江鲈的自然资源日趋衰竭。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到上海,市*府派数百艘渔船,特地寻找捕捞松江鲈,可结果一无所获。“团脐霜蟹四腮鲈,樽俎芳鲜十载无”的感叹恐怕只能停留在古人的诗句里。图源:必应思考如今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已将松江鲈列为二级保护对象,严禁捕捞,并积极进行人工繁育。虽然我们无缘松江鲈的鲜美滋味,但花鲈和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日鲈目太阳鱼科,原产加拿大和美国,年作为经济鱼类引入中国内陆养殖)仍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
从某种意义上说,“鲈”只是一个小小的代表,它代表了从自然生灵到一个地域情感记忆的延续。放眼那些流传至今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满是与自然风物的美好情缘。毕竟,”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只有用心呵护自然,我们细腻的情感记忆才有所寄托(张翰不正是用鲈鱼才得以寄托归思吗?),才能在工业化的喧嚣之下留住大自然的坚忍与美丽。
《记梦》(宋)陆游
李思忠.黄河鱼类志[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松江鲈.《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苏州河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现代上海研究中心
道光二十六年《招远县续志》卷1《物产》.
松江鲈人工繁育在天津市首次获得成功[J].中国水产,(08):35.
撰文〡科研组吴庭微
审稿〡科研组罗腾达李茂良
排版〡宣教组石*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