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松江有仓城,悠悠一水间。跨过桥,穿过街,曾领风骚数百年。如今岁月变迁,老屋斑驳,却独有一番古情韵味可以诉说。在“双轮驱动”的引领下,永丰街道用文化唤醒仓城,特作《仓城拾记》,对仓城历史浅作梳理,对一街一石一桥一园分篇探访,其间更有无数风流人物重新拾起,趟过岁月河流,拂去历史尘埃,方见此间动人故事。
本专题系列共计十篇,仓城的历史,仓城的桥,仓城的名街名巷,仓城的名宅老宅,仓城的历史名人,仓城的著名林园,仓城的朝观,仓城的特产风味,仓城的风俗文化,仓城现今的改造,将为你一一道来……
《仓城拾记》
系列专题之第八篇
仓城风味特产里的乡愁
▼
若到仓城,奉上三物,供君品尝:一只梨、一盘菱、一条鱼,你会选哪样?
这时候,千万别犹豫,三样都要了!它们仨,可是松江永丰地区“舌尖上的三宝”——梨,是久负盛名的仓桥水晶梨;菱,是驰名中外的草场浜水红菱;鱼,是名扬天下的秀野桥四鳃鲈。
光听这些名字,眼前就是一幅“桥枕清河,草逐流水、鱼戏莲间”的水乡景象,尽是满满的江南韵味:咬一口水晶梨,可知江南之清甜;嚼一口水红菱,可知江南之灵秀;尝一口四鳃鲈,可知江南之乡愁。
▲松江国宝《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
美食,也是一种乡愁。贾平凹说,“人的胃是有记忆功能的”;美食家蔡澜也曾说:“有时,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乡愁。”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永丰的特产,
品品仓城的风味,诉诉松江的乡愁。
▼
千年美仓桥/一品水晶梨
仓桥水晶梨
是梨中的独特品种
盛产于松江仓桥地区
现种植基地位于黄浦江畔
每到春来,江潮如雨,梨花胜雪;
临到夏日,果子渐熟,挂满枝头;
摘下一枚,沁人心脾,甜如初恋。
水晶梨既然种植于江畔,为何不叫“黄浦江水晶梨”,而命名为“仓桥水晶梨”呢?原来,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仓桥镇(现永丰街道)陆续引进了多种梨树的优良品种,经过历年的科学栽培,梨的品质大幅提升,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至年,“仓桥水晶梨”商标注册,并创办了“松江仓桥水晶梨示范基地”,基地便位于G60高速北三新路北侧。年,由于松江新城扩建,水晶梨基地因此南迁至黄浦江畔。
如今,蓦然回首,松江新城已从一片田野变成了“国际花园城市”,G60科创走廊也正建设得如火如荼,而浦江之畔的仓桥水晶梨也早已名声鹊起,成为松江“一区一品”的代表。
与其他产地的梨相比,仓桥水晶梨具有果肉嫩白细脆、汁多味甜、鲜香爽口、果形圆整美观等特点。为绿色食品A级,连续多年在国家、市级评选中荣获金奖,被评为上海市名牌、上海市著名商标。
松江有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个是松江大米,一个是仓桥水晶梨。两者,又都与仓城有着割不开的渊源。
仓城,是明清两代松江府最大的漕粮仓储地和漕运始发地,松江大米便是从仓城出发、经古浦塘北上进贡京城。仓桥水晶梨,同样是这块古老土地孕育出的精华,凭借仓桥地区的好水、好土、好气候和好的生产技术,其品质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和喜爱,曾获“奥运推荐果品”、“最受北京喜爱的十大名梨”、“上海世博特供果品”等称号。年8月,仓桥水晶梨成功出口香港,成为上海地区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走出去”的产品,也是松江历史上水果产品的首次出口。今后,还将出口欧美,这一枚来自仓城的果子,即将走向世界。
梨子好吃,梨花好赏。每年初春三四月间,都会举办仓桥水晶梨梨花节。梨花,千古以来便被无数诗人骚客所吟咏:有用梨花比雪花,如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用雪花比梨花,如李白的“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还有用梨花比美人的,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元代词人、松江知府张之翰也曾写词夸赞过松江梨花:“冰姿玉骨,东风著意换天真。”因此,每年梨花开时,不妨到水晶梨梨花节去赏一回梨花,一边是大江东去,一边是梨花胜雪,这番美景,令人神怡。
夏季,仓桥水晶梨成熟时,还会举办水晶梨游园节,从年至今已举办了十一届。
游园节期间,除了可采摘品尝水晶梨,还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以及民间手艺互动,游客参与其间,乐在其中,在感受梨文化的同时,又重拾了阔别已久的乡土风情。
《松江府志》载:草场浜出菱
有一出传统沪剧,名叫《卖红菱》,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青年薛金春和少女范凤英相爱,并订下婚约。不料凤英父母双亡,叔父便逼其嫁给富户张家,又贿通官府诬陷薛勾引良家妇女,将其发配充军。薛金春刑满后,乔装成卖菱人到张家探望凤英,互诉苦衷,并相约在庙会时一起远走高飞。
▲年,杨飞飞、赵春芳《卖红菱》剧照
《卖红菱》剧中薛金春伪装卖红菱来探望凤英的一段,尤为出名,令几代松江人听得如醉似迷。故事的发生地在哪里呢?便是松江。而剧中男女主角的传情物,即是永丰特产——草场浜水红菱。
松江的菱以水红菱著称,迄今已有余年历史,早在明清时已声名远播。因盛产于松江城西北颜村的草场浜,故称“草场浜水红菱”;其形状如元宝,故又称“元宝红”。草场浜水红菱以壳薄、柔嫩、汁多、甜脆、清香而优于其他品种。《松江府志》载:“菱有青红两种,红菱最早,名水红菱,稍迟而大者曰雁来红;青者为鹦鹉青,青而大者谓馄饨菱,极大者为蝙蝠菱;最小者曰野菱。唯草场浜水红菱最佳。”年,日本首相田中角雄访问上海时,在品尝了草场浜水红菱后赞不绝口。之后,一些食品企业将水红菱制成罐头食品,试销日本等国,备受青眯。
八月中秋起菱角,最佳品种是红菱。中秋时节是水红菱的盛产期,松江古有中秋拜月的习俗,案桌上要摆放菱、藕、石榴等时令鲜果,清代《松江衢歌》中有云:“草场浜采小菱来,月饼分尝帘尽开。”尤其是菱,因与“灵”谐音,因此中秋吃菱也有吃个好彩头的意思。
▲民国艺海珠尘《松江衢歌》,陈金浩撰
说起草场浜水红菱,还有一段民间传说。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因卷入“八王之乱”而在京城洛阳遇害,时逢中秋,远在华亭的家人还未得知消息。在草场浜的陆府别业,陆家人准备了月饼、糕点等准备过中秋佳节,庭院石桌下还有一桶刚采摘的青菱角。正当大家围桌正要品赏时,陆机的妻子隐约听到家犬黄耳的声音,心头一喜说道:“我家黄耳回来了!”众人皆取笑夫人思夫心切。
▲松江近代画家杨禹之作品《黄耳传书》
黄耳是陆机的爱犬,常为陆机奔波于洛阳与家乡之间传递书信,两地相隔千里,而黄耳往返却只需二十天,“黄耳传书”也因此轰动洛阳城。这次,黄耳果然又带来了书信,陆夫人兴奋取下,刚读几句,脸色突变,读罢,手捂胸口,鲜血瞬间从口中喷溅而出,正巧洒在那桶菱角上,顿时昏死过去。黄耳送来的,原来是陆机的绝命书。
▲陆机《平复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染了血的菱角被家仆倒入河浜。说来奇怪,第二年河浜里长出的菱角,色彩鲜红,且皮薄肉嫩,人们纷纷传说那是陆夫人一口鲜血浸泡的缘故。由此水红菱名扬四方。
水红菱,也可以说是江南的代表元素之一,原产地便在江浙吴地。唐代诗人杜荀鹤《送人游吴》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明代松江人管时敏根据松江民间采菱情歌,也欣然作诗曰:“九点吴山梦里青,远烟疏树晚冥冥。何时买得螭头舫,一曲菱歌泖上听。”
水红菱很好看,它的红,不浓亦不淡,是水灵的红,柔媚的红。著名作家车前子写道:“在水红菱的肚皮上,有一点嫩绿的脐眼。看大了,或许就是江南的脐眼。”关于江南,如果说小桥流水是画,那么荡舟采菱便是歌。歌声一起,便是江南。
松江城外/秀野桥下/四鳃鲈鱼/味绝天下
秀野桥下四鳃鲈,名扬天下两千年。四鳃鲈是我国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名鱼,位列“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首,有着“江南第一名鱼”的美称。它已经超越了一条鱼的范畴,从帝王将相,到诗人墨客,到平民百姓,从国内到国外,都高度赞颂,如此重视,举世罕见。
四鳃鲈非松江所独有,却以松江秀野桥的鲈鱼最为著名,因此被鱼类学家定名为“松江鲈鱼”,是我国鱼类唯一以地方命名的鱼种。“四鳃鲈”这个俗称只是松江乡俗土名,而松江也因此被称为“鲈乡”。
关于松江四鳃鲈鱼的传说,可谓是数不胜数。远至三国时期,流传有曹操与四鳃鲈的故事:有一日曹操大宴宾客,只觉席中少了一味:“今日高会,珍馐皆备,所少,惟松江鲈鱼耳!”话音刚落,左慈接道:“主公欲得松江鲈鱼,亦不难。”左慈是什么人物?在《三国演义》中是五大神人之一,会奇门遁甲之术,位列仙班的人物,是太极仙翁葛玄的师父。只见左慈令人端来一铜盘贮水,用竹竿钓于盘中,须臾便钓上一只鲈鱼,引得满座宾客惊叹不已。左慈说:“天下鲈鱼皆两鳃,惟松江鲈鱼有四鳃,此可辨也。”众官视之,果是四鳃。从此松江四鳃鲈鱼名闻天下。这便是“左慈钓鲈”的典故。
至西晋,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更是流传千古。张翰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西汉第一谋士张良的后裔,在洛阳为官,因见秋风起,乃思故乡菰菜(茭白)、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谓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弃官东归,成为千古佳话。从此,历朝历代的诗坛曲苑中,“莼鲈”便成了思乡或归隐的代名词,如白居易《偶吟》“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陆龟蒙《润州送人往长洲》“君往松江多少日?为尝鲈鲙与莼羹”,陆游《上云顶山》“故乡归去来,岁晚思鲈莼”;辛弃疾《水龙吟》“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松江鲈鱼也随这些名家诗作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条充满乡愁的鱼。
▲程十发《秋风鲈鱼肥》
旧时,有宾客来松,必有鲈鱼款待。康熙皇帝两次南巡松江,临幸秀甲园,在品尝了松江鲈鱼之后赞不绝口,将其誉为“江南第一名鱼”。年,孙中山莅临松江考察,同样也是下榻西塔弄底的秀甲园,不过此时的秀家园东部已改为陈公祠,为当时国民*华亭县支部所在地,西部则售与宁绍会馆,城中名流乡绅便在宁绍会馆设盛宴款待,为给孙中山接风洗尘。席中同样少不了松江鲈鱼,孙中山品尝后赞不绝口,称“鱼肉鲜嫩,清汤鲜美幽香,堪称极品”。
▲老照片:孙中山在松江秀甲园留影
年,昆剧泰斗俞粟庐、俞振飞父子回松江寻根,族人便是在秀野桥畔的“秀野草庐”订了两桌“四鳃鲈席”接风。年俞粟庐在苏州仙逝,俞振飞命人回松江买四鳃鲈,烹之祭于灵前,这是他父亲最念念不忘的家乡菜、家乡味,以寄托哀思。
▲梅兰芳俞振飞《游园惊梦》
松江籍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施蛰存成婚时,也遍邀友人沈从文、胡也频、丁玲、戴望舒、姚蓬子、刘灿波等来松观礼,于婚筵外别设鲈羹款之。连金庸古龙的小说里也有这道天下美味,古龙笔下写道:“掷杯山庄在松江府城外,距离名闻天下的秀野桥还不到三里,每年冬至前后,楚留香几乎都要到这里来住几天,因为他也和季鹰先生张翰一样,秋风一起,就有了莼鲈之思,因为天下唯有松江秀野桥下所产的鲈鱼才是四鳃的,而江湖中人谁都知道掷杯山庄主人左二爷除了掌法冠绝江南之外,亲手烹调的鲈鱼更是妙绝天下。”
当然,松江四鳃鲈也并非四个鳃,因其鳃膜上有两橙色斜纹,酷似2片鳃叶,才有了“四鳃鲈”的叫法。民国时期,松江乡民如设宴购买四鳃鲈,主要到秀野桥鱼市或向当地渔民定购。民间四鳃鲈的烹制方法甚为讲究,《上海百宝》“松江鲈鱼”条载:四鳃鲈的内脏不能用刀剖其腹取出丢弃,须以竹筷从鱼口插入腹中取出。洗净后,再将鱼肝放还鱼腹烹饪。如此处理,可不损以鲜味。以四鳃鲈做成的名菜有:金齑玉鲙、莼羹鲈鲙、清烩、红烩、氽四鳃鲈鱼汤、四鳃鲈八生火锅、四鳃鲈鱼汤……旧时,秀野桥附近的饭庄酒肆林立,多以烹制四鳃鲈鱼而闻名,人们以品尝四鳃鲈鱼为人生一大快事。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随着造闸建坝工程的增多,松江鲈鱼的洄游路线被破坏,加之水质污染等原因,秀野桥四鳃鲈鱼逐渐绝迹,传统的烹饪技法也一度失传。幸而,经过科研部门20余年的驯养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如今四鳃鲈鱼也开始了的产业化生产。“松江城外,秀野桥下,四鳃鲈鱼,味绝天下。”这道充满传奇色彩的名鱼,又回到了平常百姓的餐桌。
▲思鲈回乡(程十发题)
乡愁是什么?
是世界大了,故乡远了;
是街道新了,故人老了;
乡愁是根风筝线,
别人看你飞得高不高,
她会问你飞得累不累;
乡愁,也是多年以后的
那一道家乡味,
啜一口,已经泪流满面。
仓城拾记
「往期回顾」
◎仓城拾记之一:话说仓城的前世今生
◎仓城拾记之二:走一走仓城的那些桥
◎仓城拾记之三:仓城的那些老街深巷
◎仓城拾记之四:修旧如旧的仓城老宅
◎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名人轶事
◎仓城拾记之六:仓城颐园的历史兴衰
◎仓城拾记之七:话说仓城宗教及庙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