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来,走进湄潭县兴隆镇红坪村水产养殖基地,循环池里的各类成品鱼正欢快的跳跃着,一旁的鱼塘修复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这一池成品鱼估计有2万斤左右,原本计划好在春节期间运到各市场上销售的,但是疫情的突发,打乱了我们全部计划。”红坪村水产养殖基地负责人张峰介绍到。
据了解,该基地是继沿江网箱养殖转产上岸后的第一家,发展规模已达72亩,现有斑点叉尾、鲈鱼、鳙鱼、鲤鱼、草鱼等5个鱼种。
年转产上岸后,基地开始探索生态养殖的路子谋发展,采取高效低碳生态内循环的方式养殖,实现“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的目标,现年产鱼量有40万斤左右。
为了促进生态养殖系统的修复,在外塘投放了鳙鱼、鲤鱼等鱼种,通过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以及内塘鱼种的排泄物作为饵料,净化水池,缓解水质富营养化。
有着15年水产养殖经验的技术顾问王廷国回忆到:“以前在沿江水域采用网箱养殖,随着密度的不断加大,沉积的饲料和鱼类排泄物不断增加,整个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受到巨大挑战。”
以前是网箱养鱼,现在则是以鱼净水。只要对鱼苗密度、种类、投放量进行科学把控,并用特制的拦河网固定养殖范围,就会将对生态的破坏降到最低。在基地担任技术顾问的王廷国心里很清楚,不能再走养殖户们之前的老路,想要养殖出优质的鱼,就必须要人放天养,让鱼类自然生长。
转产上岸后政府为他们落实了场地,基地在发展的同时还为当地群众实现了增收。负责人张锋说到:“在我们忙的时候每天都有7至8人来务工,我们基地的务工也一直只用的当地群众。”
前来观看鱼苗的梁桥村大兴组养殖户王世静说到:“我已经养鱼4年多了,他们来了后我就一直购买他们的鱼苗,存活率高,长得也好,今天想提前来了解一下情况,准备等疫情过了就来拉鱼苗。”
每年都需要鱼苗1万斤左右的梁桥村合坝组养殖户徐进权打来电话,询问鱼苗情况。据张峰讲到,我们每年都会培育鱼苗20万斤,销往周边各养殖户,甚至余庆、凤冈、绥阳、瓮安等周边县的养殖大户都会来采购鱼苗。
“转产上岸过程有点苦,但收获也很多。”张峰说,现在工作环境好了,更重要的是产品抗风险能力也更强了,与之前相比,现在更稳定了,水产养殖更多元化、品牌化发展降低了市场对产品售价的影响,“从长远来看,生态水产养殖前景会越来越好。”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王丹灵
通讯员田景强
编辑孟锦群
编审郑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