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佳荨麻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zqbdf/210410/8833311.html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一锅炖不下。——微博网友
前两天和朋友聊起《山海经》里的神奇动物到底有没有原型时,未读君和对方争了起来。朋友说:要是有原型,怎么可能现在都不见了?
未读君答曰:指不定被老祖宗吃光了呢。
朋友:……
未读君一贯认为“炎黄子孙均为吃货”,最近看完的一本科普新书又让我对吃的传统有了更深的体会,于是决定今天就着这本书和大家聊聊老祖宗的吃。
这本书叫《海错图笔记》,未读君原以为是一本正经的考证科普,没想到全书遍布“这种鱼古人说特别好吃,可惜后来吃的人太多就没了,或是可惜现在没以前的好吃了”的吃货感叹。但这也并不出人意料,因为这个吃货作者正是《博物》杂志编辑、拥有万粉丝的官微的运营者、你们的“博物男神”张辰亮。
中国国家地理
《海错图笔记》
张辰亮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海错的“错”字,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早在汉代以前,人们就开始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生物。清康熙年间,一位名叫聂璜的画家游历沿海一带,画下三百多种海生物,配上他自己的考证猜测,辅以文献资料和当地传说,最终制成图谱《海错图》。
◎《海错图》里的鳄鱼
《海错图》共四卷,前三册现藏于北京故宫,最后一册辗转去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张辰亮对海洋生物的兴趣就来源于中学时在北京故宫看到的《海错图》。等到自己成为专业人士后,他发现这本图谱也有不靠谱的地方。因为资料来源的限制,聂璜记载的这些生物习性真假混杂。于是,他开始了和聂璜一样的游历考证之旅,力求鉴定出图里这些看上去不太科学的生物到底是什么来头。考证过程中写的30篇笔记在今年变成了未读君现在手中的《海错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