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大口黑鲈工厂化水产养殖的投放密度和投喂频率对比试验探讨
文/图东源县农业农村局戴远棠
广东晶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张国良何福华刘晓军
华南农业大学赵会宏甘炼
摘要
近年来,由于土地和水资源的制约,水产养殖区域逐渐收紧。应势而生各式各样小水体高密度养殖模式,其中以简易养殖桶为主的工厂化养殖模式越发成熟,这是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实现了小面积养鱼、大面积净化的高密度养殖。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具有绿色环保、高效高产等优点。为了提高养殖利润,养殖户往往盲目增加养殖密度,然而,过高的放养密度会对鱼类造成应激,带来生长迟缓、代谢机能紊乱、免疫机能下降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此外,投喂频率直接影响养殖水环境和饲料系数,从而影响鱼的生长与健康。
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俗称加州鲈)原产于北美的淡水湖泊和河流,由于其适应性强、生长迅速、肉质鲜美,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水产养殖品种,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养殖。以河源为例,河源市已大范围推动大口黑鲈特色水产养殖,其中在河源市东源县引进了以河源市太二渔业农业公司为龙头打造全国最大工厂化养殖基地从而助力于河源市打造国家农高区渔业版块发展。笔者利用该新型养殖模式下养殖大口黑鲈进行对比试验研究,本研究选取初始体重为(5.0±0.)g的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设置个养殖密度试验组(40尾/m,80尾/m和10尾/m)、设置个投喂频率试验组(次/d、次/d、4次/d),共9组进行饱食投喂,进行为期10d的养殖试验。分别在实验组采集样本并分析,探讨了该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生长与生理机能的影响,以期为该养殖模式的示范推广提供科学支撑。
河源太二公司成鱼养殖区
河源太二公司鱼苗孵化区
广东晶润公司加州鲈鱼实验区
背景在气候变化和人口日益增长的背景下,粮食安全和国民产业经济显得尤为重要,水产养殖产业是农业必不可少的部分。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食物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鱼的高营养价值使得水产养殖成为了发展最快的动物食品生产部门之一。我国作为水产养殖大国,传统的养殖方式已不再适应于现代绿色生态养殖模式,面临着变革和优化升级。
大口黑鲈,又名加州鲈,属鲈形目,黑鲈属,为淡水肉食性鱼类,于0世纪70年代末被引进中国,养殖技术摸索、繁殖试验、营养需求、病害防治是目前加州鲈的主要研究方向。加州鲈人工繁殖已取得明显效果;营养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蛋白质、脂肪、糖类等重要营养物质的需求;病害研究方面,报道的比较多的是病害的防治与诊断;但养殖技术摸索还处于比较空白阶段。由于该鱼肉质鲜美、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等优点,大口黑鲈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水产养殖品种。目前,价格较高,市场利润可观、俗称“第五家鱼”美誉,截止01年底,年产量约60万吨,凸显了消费者对其日益增长的需求。
以简易移动桶为特色的工厂化养殖系统作为河源市近几年以来研究与推广的热点。河源也正在大力推行该养殖模式,以集约化的养殖方式在可控条件下养殖各种经济类淡水鱼类。当前,大口黑鲈在该养殖模式下养殖管理过程中投喂策略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此文通过养殖密度和投喂频率作为重要的养殖策略,确定此规格加州鲈的合理养殖密度,适宜的投喂频率能合理的分配资源,防止水体污染,有利于鱼类生长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有必要探索该养殖模式下最适的养殖密度和投喂频率,从而实现苗种和饲料成本支出最少,而且养殖管理得到优化,为大口黑鲈在此养殖模式下如何进行示范推广提供了科学支撑。
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条件
本养殖实验在广东晶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源东源县柳城镇)工厂化养殖基地进行,该养殖模式养殖池以直径6米,高1.15米的养殖圆桶(1.0镀锌钢板作为支架,浅蓝色克刀刮布作为桶体)。养殖桶内设置表面积较大、粘附能力强的毛刷、海绵等,将悬浮污染物处理成絮团状。其余杂物可通过不同规格网目排水口人工处理。过滤后,通过鼓风机接微孔增氧管,于养殖池底部进行曝气,从而将水中颗粒状污物和可溶性有机物于水面形成气泡,然后通过水体表面排水模式进行物理吸附排出池外。水中化学污染物以及有害物质通过生物膜来去除。生物滤池主要对养殖水体中残留的饵料、粪便分解产生的氨氮、亚硝酸进行转化、脱氨等作用进行水体净化。养殖水源为东江水,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1.试验设计与养殖管理
将同一批次、健康活跃、大小一致的大口黑鲈幼鱼(初始体重为(5.0±0.)g)分配到各养殖桶内中。试验设置9个养殖密度和投喂频率不等的试验组,不同分组如表1所示。
养殖试验持续10d。试验期间,投喂膨化颗粒饲料(粗蛋白含量≥47%,粗脂肪含量≥5%),根据鱼体质量的变化投喂不同规格的饲料。采用饱食投喂法,每天观察并记录鱼的摄食以及死亡情况。试验期间,4h连续推水增氧以保证水体中溶解氧大于5mg/L,水流速度为cm/s;水温为~0℃,氨氮为0.06mg/L,pH为7.5~8,亚硝酸氮为0.18~0.mg/L。
1.样本采集
分别于养殖试验的第0d、60d、90d和10d采集样本。每个养殖桶随机捞取5尾鱼,立即用MS-(mg/L)麻醉,准确测量其湿重、体长。随后将鱼解剖,剥离出其内脏、肝脏,取出肝脏、脑、肌肉、肠道等组织,迅速放入液氮罐中带回实验室于-80℃冰箱保存,可用于后期试验分析。
1.4指标测定
试验鱼的成活率(SR,%)、终末体质量(g)、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d)、日摄食量(g)、肥满度(CF,%)、肝体指数(HSI,%)、脏体指数(VSI,%)计算公式如下:
SR=nt/n0×%(1)
WG(%)=(Wt-Wt1)/Wt1×%()
SGR(%)=(InWt-InWt1)/t×%()
日摄食量=F/[n(t-t1)](4)
CF(%)=W体质量/L×%(5)
HSI=W肝脏/W体质量×%(6)
VSI=W内脏/W体质量×%(7)
式中,n为鱼尾数,nt为试验结束时鱼的尾数,n0为试验开始的鱼的尾数,Wt为每次采样时测定的鱼的质量(g),Wt1为上次采样时测定的鱼的质量(g),t1、t为试验时间(d),t为采样间隔时间(d),F为总投饵量(g),L为体长(mm)。
、结果与分析.1养殖密度、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的影响
由表可知:统计结果表明,试验结束时,各养殖密度组成活率(91.41~94.5%),差异不显著;
第0d时,S、S5、S8组试验鱼的末体质量、WG、SGR显著高于其余组别,同时,其余组别之间差异不显著;
60d~10d时,大口黑鲈末体质量、WG、SGR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也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成降低趋势。
0d~10d时,S、S6、S9组末体质量显著低于其余组别,而其余组别之间差异不显著;
0d~90d时,WG变化趋势与末体质量变化趋势一致,S、S6、S9组与其他组差异显著,在10d时,各组之间WG差异不显著;
第60d时,S、S6、S9组SGR显著低于其余组别,而其余组别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在90d-10d时,各密度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第0d时,S、S6、S9组日摄食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60d-90d时,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10d时,S、S6、S9组日摄食量显著低于其余组别。
.养殖密度、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形体指数的影响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由表可知:
0d~10d时,不同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体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
第10d时,S、S6、S9组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余组;
第10d时,体肥满度出现了差异,S、S6、S9组低于其余组别;
0d-10d同时肝体比与脏体比在各处理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讨论.1养殖密度、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及摄食的影响
基于这种工厂化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是决定鱼类生长和盈利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关系到苗种成本和饵料成本的直接因素。同时,高密度养殖作为一种慢性应激源,会使鱼类产生多级应激反应,直接会影响鱼体生长速率、抗病能力、繁殖能力等行为。
本试验中,试验结束时,各养殖密度组成活率(91.41~94.5%),差异不显著;第0d时,S、S5、S8组试验鱼的末体质量、WG、SGR显著高于其余组别,同时,其余组别之间差异不显著;60d~10d时,大口黑鲈末体质量、WG、SGR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也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成降低趋势。0d~10d时,S、S6、S9组末体质量显著低于其余组别,而其余组别之间差异不显著;0d~90d时,WG变化趋势与末体质量变化趋势一致,S、S6、S9组与其他组差异显著,在10d时,各组之间WG差异不显著;第60d时,S、S6、S9组SGR显著低于其余组别,而其余组别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在90d~10d时,各密度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第0d时,S、S6、S9组日摄食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60d~90d时,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第10d时,S、S6、S9组日摄食量显著低于其余组别。因此结合试验结果和生产效益,建议此阶段的大口黑鲈合理的养殖密度为40尾/m~80尾/m为宜,投喂频率应选择次/d为宜。
.养殖密度、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形体指数的影响
虽然养殖密度对鱼类生长性能的影响因水质条件、饲料摄入量、生存空间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在本实验中,可以通过工厂化和地理条件使养殖用水处于不断净化过程,使得pH、溶解氧等水质因子维持在恒定水平,良好的水质减弱了高密度组中排泄物以及代谢物对大口黑鲈生长的影响,因此,水质不是造成各密度组生长差异的主要原因。
本试验结束后,由表可知,0d~10d时,不同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体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第10d时,S、S6、S9组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余组;第10d时,体肥满度出现了差异,S、S6、S9组低于其余组别;0d-10d同时肝体比与脏体比在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因此结合试验结果和受众性,建议此阶段的大口黑鲈合理的养殖密度为40尾/m~80尾/m为宜,投喂频率应选择次/d为宜。
4、结果与分析
综上,本实验条件下,养殖密度、投喂频率对该简易养殖桶工厂化水产养殖的大口黑鲈的生长指标、形体指标等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养殖试验初期,笔者观察到40尾/m投放密度的试验鱼抢食不积极,S1、S4、S7组鱼的相互作用减少从而导致其生长缓慢,而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试验鱼的体重和体长增大,S1、S4、S7组鱼类的相互作用增强,生长优势就体现出来。养殖前0d,养殖密度为80尾/m组大口黑鲈生长率优于40尾/m和10尾/m组,而在养殖后期,养殖密度增加会引起大口黑鲈生长率下降、免疫性能降低,高养殖密度组鱼体抗氧化以及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肝脏和肠道结构会产生轻微损伤,40尾/m密度组大口黑鲈的生理状况最好。投喂频率呈现趋势较清晰,总体趋势为次/d﹥次/d﹥4次/d。从生产实际角度考虑,建议该简易养殖桶工厂化水产养殖大口黑鲈的放养密度控制在40尾/m~80尾/m之间,投喂频率为次/d最优。
参考文献
[1]白俊杰,李胜杰.我国大口黑鲈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中国渔业经济,01,5:-
[]黄太寿,白俊杰,李胜杰,姜兰.我国加州鲈养殖现状和绿色发展问题探讨.中国水产,,1:44-47
[]李胜杰,白俊杰,韩林强,孙建国.大口黑鲈“优鲈号”养殖实例.科学养鱼,,9:44-45
[4]冯晓宇,黄辉,马恒甲,戴杨鑫,谢楠,刘凯.大口黑鲈优鲈1号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现代农业科技,,:40-41+44
[5]陆健,张佳佳,王佩佩,周国勤,庆辉.急性温度胁迫对大口黑鲈存活率及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淡水渔业,00,:87-9
[6]廖伟坚.池塘圈养模式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分析--以大口黑鲈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00
转载声明
本文为“鳜鲈前沿”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于4小时后取得授权并于文首注明来源,否则按侵权追究,谢谢合作!
联系我们爆料、转载
glqynews
fishfirst.cn(邮箱)合作咨询
glqybusiness
fishfirst.cn(邮箱)加入我们
job
fishfirst.cn(邮箱)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为水产品代言,请点亮↓↓↓
鳜鲈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