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考察总结暨寒假考察队招募会物种保护。这四个字,听上去是不是离你很远?如果你是个关心环保的人,刷过WWF、绿色和平的广告,你一定不会这么想。至少你知道,改变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就有可能为拯救一个濒危物种尽一份绵薄之力。但你是否曾感到不甘,不能和你所保护的物种亲密接触?你是否还记得自己儿时的幻想,遍历名山大川,探访一个个珍稀物种的足迹?(故意盗上月奚志农老师讲座的图向他致敬)在生科院,有老师提供这个机会(也欢迎非生科院学生参加)松江鲈是什么?松江鲈(Trachidermusfasciatus),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南第一名鱼”。属暖温性底层小型肉食性降海洄游鱼类,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但如今野生松江鲈的栖息地大幅萎缩。成为了《红皮书》中的濒危物种[1]。暑期考察照片松江鲈种群数量不算少,但是由于其洄游习性对栖息地破碎敏感。根据我们暑期的初步调查结果,由于长期处于濒危,连渔民都已经不怎么认识它们了。生科院的老师做了些什么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复旦大学生物系的学者们就开始对松江鲈进行研究[2]。对这种鱼的研究,也曾出于吃货情怀:松江鲈自古时候起,就是美味的代表,尼克松访华时,国宴菜单里就有松江鲈。人工繁殖加上拯救野外种群,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对这个物种的研究,也会为许多其它淡水洄游鱼类保护和栖息地重建提供宝贵经验。于是,年,复旦大学发起和组织“寻找松江鲈踪迹”的大行动,调查范围涉及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其中包括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6省和天津市、上海市两直辖市,最终找到了几十尾野生松江鲈鱼。同学们的考察结果被收集到了研究文献中。与此同时,松江鲈的人工繁殖也在王金秋老师团队的带领下攻关并取得可喜成果,成为复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案例之一[3]。然而15年过去,我们仍旧关心,那些在野外的松江鲈,怎么样了?暑期考察于是,今年8-9月,由生科院王金秋老师牵头,来自各院系的近20名同学趁暑假奔赴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福建等省份,下乡探访渔村、港口和水利站,循着当地研究机构和有关部门给出的线索,收集渔民口述和标本,以期确认当地是否还有该种出现。为下一步保护提供研究数据。他们得到了什么结果呢?考察总结+寒假招募本周日晚6点半,暑期考察队的队员代表将汇聚在立人生物楼,与王金秋老师交流考察心得。届时,不仅有标本、照片交流,我们也将会听到考察队员一路上碰到的惊喜和感动:热心的渔民、给力的站长、对松江鲈从陌生到关心……另外如果你愿意来深入了解这一物种,我们诚挚地邀请你加入我们的寒假考察队!福利多多:参与项目,你将获得:1.零门槛的生境调查培训2.王金秋老师的亲自指导3.一次难得的社会实践经历4.王老师所在四鳃鲈公司给予费用报销你的调查结果将会:1.上报农业部,作为水利规划资源保护的参考2.成为论文、相关书籍的重要资料“公费”旅游的同时参与物种保护!如果你还在犹豫,不妨先来听听我们的汇报会:11.15Sun18:30立人生物楼报告厅
万一找不到请短信联系(李志鹏)
或者如果你感兴趣而没有空,也欢迎你扫码入群了解情况:
“拯救松江鲈我们在行动”参考文献[1]王金秋,成功.淞江鲈在中国地理分布的历史变迁及其原因.生态学报,30(24):—[2]松江鲈绝迹廿年重返松江.复旦大学新闻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