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释疑ldquo捕食rdquo [复制链接]

1#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对“捕食”的解释为: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此概念看上去简单、易懂,但实际上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到位,以致出现了一些片面性的认识。误区1认为捕食就是一种动物以另一种动物为食的现象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出于以下的认识。他们认为,青蛙捕食昆虫,老鹰捕食鼠类,螳螂捕蝉等这些话语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就是动物。再有,既然是“捕”,则被捕对象只能是动物,而不可能是植物。当然,习惯上说牛在吃草,而不说牛在捕食草。捕食的本质描述的是不同生物中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的营养关系,所以捕食可以是一种动物以另一种动物为食的现象,也可以是一种动物以另一种植物为食的现象。误区2认为捕食中不会出现植物捕食动物的现象动物取食植物,看来是不足为奇的现象,但植物能捕食动物,很多人则难以想象。其实,能捕食动物的植物确实存在。全世界的食虫植物有多种。如茅膏菜,有明显的茎,叶皆茎生,叶片圆形或扇状,圆形茎部具有长腺毛,可分泌腺液引诱昆虫前来觅食。昆虫触到腺液时,腺毛立即收缩将昆虫捕住,然后将其消化;瓶子草,其叶子演化成瓶状,并由瓶内分泌诱饵以吸引昆虫,当昆虫失足落下,瓶子内有逆毛防止小虫爬出,瓶子草分泌酵素对其分解,小虫最终成为植物的养分。这一类植物生长的地区往往土壤贫瘠,所以植物不得不捕食动物以增加营养。这是捕食动物的植物对环境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适应。误区3认为“大鱼吃小鱼”这句话仅仅体现了生物间的捕食关系生物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其中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内互助有利于取食、御敌、生存。如狮群集体围攻水牛的取食行为,水牛受狮群围攻时,成年水牛围成一圈,将小水牛保护在圈内的集体御敌行为。种内斗争指的是同种生物之间因食物、栖所或其他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的斗争。如大小鲈鱼高密度混养时,大鲈鱼将以小鲈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而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属于种间关系。所以,若大鱼与小鱼为同一物种时,两者关系为种内斗争;若大鱼与小鱼为不同物种时,两者变为捕食关系。误区4认为捕食就是以大食小,不会以小食大其理由是只有大的才能吃掉小的。如青蛙捕食昆虫,狐狸捕食兔子等。其实,这是用习惯心理所做的错误解释。捕食描述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在概念中并没有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大小作一限定。事实上以小食大的例子还是很多的。动物和植物间,小小的棉花蜘蛛以比它自身大若干倍的棉花植株为食;动物间,老虎、狮子、豹、狼则可以以大型食草动物为食,谚语“贪心不足蛇吞象”这句话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以小食大的现象。误区5认为捕食的结果必然导致被捕个体的死亡对于动物捕食动物和植物捕食动物的情况,被捕个体的命运只能是死亡。如狐狸捕食兔子,猪笼草捕食昆虫等。但对于一种动物以另一种植物为食的现象,则被捕个体不一定死亡。比如,高等植物受到捕食时,通常捕食者只能捕食植物的某一部分,留下部分能够再生。如牛羊吃草、长颈鹿啃食树叶等。误区6认为捕食者只能使被食者数量减少捕食者杀死被食者或使其受伤,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被食者种群的增长率或减少了它的数量。但是,被食者种群数量的改变反过来也会对捕食者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例如,美国亚利桑那州某一草原,年前,鹿群数量是头左右。为了发展鹿群,*府有组织的捕杀美洲狮和狼,鹿群数量开始上升,到年,鹿群数量高达10万头。结果导致草场极度退化,鹿群食物短缺,数量猛烈下降,一直降到不足头。误区7认为捕食关系总是仅使捕食者种群从中获利事实上,捕食者可以作为自然选择的力量对被食者起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被食者种群的质量。因为被捕食的往往是一些患病的或遗传特性较差的个体,从而防止了疾病的传播和不利遗传因素的延续。例如,在波兰,渔民怕水獭将鱼类吃完,几乎将水獭捕猎完,但后来却发现鱼类资源却不断减少。原来水獭主要吃病鱼,保持了种群良好的卫生状况。

来源于网络,仅供教学、学习使用!侵权删!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教学、学习使用!侵权删!

●精品推荐●

●如何快速查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